长城原创 >

渤海之滨 西海渔村:当见义勇为成为一种风俗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冯喆 杜宇昕 
2018-09-03 05:37:47
分享:

乐亭县渔业码头。资料图

  长城网唐山讯(记者 冯喆 杜宇昕) 九月的海面渐渐热闹起来,禁渔期的结束让渤海湾的赶海人摩拳擦掌。潮水渐涨,满载渔获的一艘艘渔船归港抛锚,一条条缆绳连接起海陆两端的思念。在冀乐渔03420号渔船的甲板上,我们见到了正在清理货仓的船长苏宝忠。

  苏宝忠是乐亭县姜格庄镇西海村人,靠海吃海的苏宝忠皮肤显得有些粗糙,和其他的渔民没什么区别,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朴实、普通的汉子,曾经拯救了7条生命,挽救了7个险些跌入痛苦深渊的家庭。

正在整理揽绳的苏宝忠。杜宇昕 摄

  西海苏宝忠 海上伸援手勇救失火渔船

  时间回溯到2017年的一个冬夜,苏宝忠驾驶渔船驶向山东龙口央各庄码头,漆黑的海面忽然冒出熊熊火光,苏宝忠马上意识到有渔船着火了,开足马力朝火光驶去……

  险情复杂,火势愈演愈烈,船板已经烧穿,船身慢慢下沉,煤气罐、机油箱随时可能爆炸,遇险船员挤在船头,命在旦夕。事发突然,失火船只未能锚定,随风飘摇,一旦发生碰撞,苏宝忠和他的船员们将极度危险。

  “左满舵,靠上去,救人!”苏宝忠对着船员呼喊,苏宝忠迎着肆虐的火苗,逆风斜向靠拢,趁海浪起伏的间隙,成功抵在了船头,7条生命得以保全,7个家庭幸福不变!

  谈及那次救人的经历,36岁的苏宝忠告诉记者,说起见义勇为,在西海村他只能算是“晚辈”,是后来人。在西海村,危难之时仗义相助是一种风俗,也是烙印在西海人心灵深处的一种习惯。村子里有一位叫苏孝生的老人,见义勇为已经几十年了,他才是西海见义勇为的引路人。

古稀老人苏孝生。杜宇昕 摄

  西海苏孝生 古稀老人见义勇为六十载

  跟随着苏宝忠的脚步,记者来到了乐亭县姜各庄镇西海村,见到了如今已经75岁高龄的苏孝生老人。数十年的赶海生涯给苏孝生留下的是黝黑的皮肤、干瘦的略显佝偻的身躯和手掌上厚厚的老茧。就是这双粗糙的长满老茧的双手,曾经救起了14条性命。

  苏宝忠告诉记者,他是听着苏孝生救人的故事长大的,村里的老人总是用苏孝生救人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危难之时,一定不能袖手旁观。

  苏孝生老人第一次救人的时候只有十三岁,那年,同村16岁的少年苏宝坤在西河玩耍,不慎被西河急流卷入漩涡。路过的苏孝生来不及多想就奔向湍急的河流,瘦弱的苏孝生硬是一头扎进水将高自己一头的苏宝坤救上了岸。

  从此以后,苏孝生开始了一生的救人生涯,每当有人落难,苏孝生总是仗义出手。卷入漩涡的苏宝坤、捕鱼落海的张银臣、台风遇险的五名船员……一个甲子的舍己为人,14条鲜活的生命,14个幸免于难的幸福之家,书写了苏孝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西海渔村 当见义勇为成为一种风俗

  “大家几十年在海上讨生活,遇到点危险总是难免的,遇到事儿了伸伸手儿,对自己可能是举手之劳,对别人可能就是生与死。咱们赶海人信妈祖,更信良心!”苏孝生总是这样教育家里的后辈,每到年节,亲人团聚的的时候,都是这样开席。

  岁月流逝,古稀之年的苏孝生已经不出海了。但他还是很怀念以前坐在渔船里的日子,喜欢漂在水上的感觉。“见义勇为是我们村的一种精神,是村里的风气,也是烙印在西海人心灵深处的一种风俗”苏孝生说。

  西海村,一个渤海之滨的小小渔村,民风淳朴,村风和善。在这里,见义勇为的故事还在延续着,成为了村民们撕不开、扯不烂的风俗。

关键词:见义勇为,渔民,救人责任编辑: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