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长城评论】给大学生“增负”,能终结高校“严进宽出”现象吗?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默城 
2018-09-06 09:19:00
分享: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一份《通知》,引起了社会关注。其中,对振兴本科教育做出明确规定。具体如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确保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等。而整体要求则是,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

  其实,今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释放出一个信号,算是给大学教育场投了个舆论炸弹。他说,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这份《通知》的出现,无疑是信号在制度层面的落地体现。这也未免让人产生遐想,“严进宽出”现象真的要终结了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就这份《通知》而言,无论是整体要求,还是具体路径,都凸显出了未来对大学本科教育的高标准和严规范,给大学生“增负”,并无疑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通知还要求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也就是说,挂科未通过的学生,在毕业前也没有机会钻空子了,迎来的只会是“无法毕业”的所谓残酷事实。

  这一制度的取消,也验证了教育部给大学生“增负”是动真格的,至少从目前的设定是这样的。如此,不否认确实会有不少大学生“苦不堪言”。

        但要明晰的是,这“苦”的本质是“甜”的。毕竟其倒逼的是大学生水平、质量和素质的现实提升,真正带来的是大学教育“严进宽出”的现实倾向。有调查显示,40%的人后悔“虚度大学光阴”,这也是一种对“增负”的有力佐证。那“增负”本身,便是学生之幸,也是大学和教育之幸。

  而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这种倾向也是喜闻乐见的。之前,在大学教育那种“严进宽出”状态下,只有那部分有心且对自己负责对未来负责的大学生,可能在学业层面才不至于荒废,甚至还能在多元开放和宽松潇洒的大学环境中,找到兴趣和学业的契合点,付出努力,不忘初心,不负四年。

  不得不承认,就算这些学生努力拼搏,甚至有所成就,但是“严进宽出”的状态,也同样让他们在学业学识层面,缺乏一定的沉淀,难掩相应的短板,如此,便很可能为未来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若未来真能实现从“严进宽出”到“严进严出”的转变,那最先补上的便是这些学生的现实短板,其次,也能为全体学生的学业学识托底,对学生的现在与未来,都是莫大的财富。

  所以,给大学生“增负”,符合各方面利益。当然,对其不仅要理性看待,还得注重合理推进,这也事关“增负”的质量和效果,马虎不得。

  大学生增负,关键在“合理”,也在“科学”。具体来说,就是不能过于乐观,追求循序渐进,避免冒进,要给学生、老师和大学适应的时间和机会,最大程度规避大学教育宽严风向改变给大学生以及大学教育带来的伤害。

  不仅如此,还需要细化的课程设计规范和大学管理机制来打底,这样的底子还是要追求“全面、严谨和严苛”状态,比如“严出”除了寄托于“清考”制度,对那些考上研究生或者出国就能免除挂科以及处分,还有因为学生出国就放松成绩要求特意给高分等情况,也要取消,以示公平合理,也彰显全面从严。

  还得意识到,对于大学生增负,最重要的一点是,得搞活“增负”。要有“鲶鱼效应”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提升课堂质量,提高教育水平,注重实践提升,将给大学生“增负”转化为大学生主动“增负”。也只有化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改变“严进宽出”现象,实现“严进严出”,且做到较大程度保质保量。不过,这也极大考验着大学管理者和教育者的智慧,望这轻描淡写的“合理”,能在现实中化为“千金重”。(默城)

关键词:大学生,增负,严进宽出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