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天,气候转凉、温度降低,不少人还不适应,常常会生病。你是否感到皮肤中的水分好像被“吸走”了似的,变得干燥粗糙;甚至情绪也会“坐上过山车”,波动很大?秋天如何来养生,很多人都关心。小编为大家盘点了最养生的生活方式,一起来看看吧。
>>>别被秋凉伤了身
秋天没有夏天的热,也不像冬天那么冷,但是秋凉常常伤人于无形。这个时节,人容易受凉、感冒或引起胃肠道感染,由于降水减少,不少人还会出现“凉燥”现象。
●寒病起,三个部位不能冻
在这个清爽季节,中午时分气温仍然挺高,依然有人会穿着凉鞋、短袖短裤或者裙装,感受秋风拂面的感觉!虽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不过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王雪梅提醒,身体有三个部位不能“秋冻”。
首先是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如果保护不好,阳气会丧失,头颈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第二是腹部,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如脾胃经、肝肾经穿过,任冲督三脉起于腹腔内。此处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对脏器功能都会有影响。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易胃疼,经期女性受寒容易痛经等。
第三是脚,“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如果脚部受寒,则血液流动瘀滞,全身血液供应将出现不足,脏器功能继而受损。
●秋凉来,该暖还得暖
对于秋凉,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身体的保暖。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偏头痛人群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最好戴着帽子和围巾。
而对于腹部的保暖,漏肚脐的衣服,再美也不建议再穿了,低腰裤也尽量避免。对于老人和孩子,或者有胃病、宫寒的女性来说,不妨贴身穿一件背心,出门的时候可以穿一件坎肩或者马甲,护住腰腹部。每晚睡前还可以将双手搓热,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36次,揉脏腑则气血经络皆动,脏调腑通诸病消。
脚部的保暖也很重要,王雪梅建议大家要经常热水泡脚,可暖全身,防止痛经等寒病的发生。手脚冰凉及体弱的人,不妨晚上穿双薄袜子入睡。
寒凉食物尽量少吃,像肥美的大闸蟹,因是大寒之物,不宜多吃。饮食上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
>>>“悲秋”是怎么回事?克服“悲秋”有三招
“悲秋”情绪的产生有着一定的人体生理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出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生出抑郁不欢之情绪。夏日里,由于阳光充足,这种“褪黑激素”分泌较少;入秋以后,由于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这种激素会有较多的分泌;如果逢上秋风秋雨的不好天气,日照几乎没有,“褪黑激素”就会大量增多。“褪黑激素”的增多,就会使人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犯懒”,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这就是古人说的“天昏昏兮人郁郁”。
“悲秋”情绪是由主客观的诸多原因引发的,克服或抑制“悲秋”情绪也必须多管齐下。
首先,多读一些蕴含积极向上主题的描写秋天景色的作品,少看一些把秋天描写得无比肃杀、凋零的作品。少看一些感情缠绵、充满失意情绪的小说和电视剧;也要少一些怀旧情绪,多想想美好的未来,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走出“秋雨晴时泪不晴”的烦恼,“秋愁”自然也难有立身之地了。
其次,是用饮食和光线滋养好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好,尽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补充蛋白质与钙质的摄取量,以增强耐力与意志力。经常不吃早餐的人容易感染“悲秋”情绪。还要注重养心和养肝,多喝玫瑰花茶或菊花茶、莲子茶,因为它们有清肝解郁的作用,长期喝对于抑郁很有帮助。多吃莲藕、莲子、小麦、甘草、红枣、龙眼等,这些食物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对焦虑、抑郁很有帮助。核桃、鱼类等含有较多磷质,也会帮人们消除抑郁。居室要保持良好的光线,白天尽量不要拉窗帘。秋雨连绵之时,晚上要增加光照,从而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第三,用积极工作或活动的方法转移对“秋”的注意力。体育锻炼和外出游玩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不过,外出游玩,要少去一些草木枯黄的荒凉旷野,而多登高远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饱览秋日美景和硕硕果实,定会心旷神怡,百愁皆消。此外,走亲访友和乐观幻想也很重要,因为找一个知心的、明白事理的亲友,向其倾吐心里话,有益于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而遭受挫折时,宁作乐观的幻想,也不作消极的猜度,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
>>>秋季养生正当时,一起来看看秋季进补有哪些禁忌?
随着秋季的到来,不少人喜欢在秋季进补,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那么,秋季进补有哪些禁忌呢?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秋季进补注意9大禁忌
1、忌无病乱补
“无疾不吃药,无病不乱补”应该是生活常识,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就总想着吃补品,“以妄为常”,反而动摇了身体的基础,诱发现代疾病,或增加得病风险。所以在用药物进补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做到有的放矢,治病防病,且莫作得不偿失,乱补生乱的事来。
2、忌恒补不变
“恒补”就是一直或长期服用一种补品。这是不科学的,一则效果大打折扣,二则副作用长期积累,会影响体内诸多平衡,至少有营养上的偏差而失去进补作用。所以,恒补也是得不偿失的进补禁忌。
3、忌凡补必肉
肉的确是进补好食材,但不是时时都必须。肉食一多,就消化不良,久之,“三高”等很多疾病接踵而来。所以,补要根据身体状况。其实,萝卜白菜都是很好的“补品”。
4、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是社会集体思想意识,放在养生上,就完全荒谬了。人类是靠众多食材生存延续下来的,稀罕之物必有针对,就不是常规用途。所以常态养生食材,只有适宜或不适宜,没有贵、贱之分。
5、忌重进轻出
有“进”,相应就要有“出”,吃进再好的补品,滞留不畅通,脾胃不运化,也就谈不上“补益”了,所以进补先排毒。或者说,当脾胃消化和肠道排泄都正常时,才考虑进补,才能补出“益”来。
6、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7、慕名进补
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越能补益身体,人参价格高,又是补药中的圣药,所以很多人服用,但要注意的是,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症状。
8、不分虚实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会适得其反。
9、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小贴士:秋季不同时候进补的原则
1、初秋:清补为上
建议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的食物或药物,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并调理脾胃功能,为仲、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如润肺生津的木耳、补而不滞的山药、润肠养发的芝麻、清心润肺的百合等。
2、仲秋:和中为要
所谓“和”是指所食食品的性味不能大热大寒、大辛大咸,相互之间应协调和谐。另外,饮食应走中庸之道,如饮食时间、饥饱、寒热等要适当,饮食要定时,一日三餐不能忽早忽晚,饮食量不能忽多忽少。俗话说“饭后留一口,活到九十九”、“饭吃八成饱,病痛不找我”说的就是饮食不能过饱。
3、晚秋:益气散寒
晚秋是接近冬季的月份,可以说阵阵北风阵阵寒,因肺主气,又为娇脏,很容易受到外邪而致虚,故养生时应注意吃些益气散寒的食品。在加强营养,增加食物热量的同时,要注意少食性味寒凉的食品,并忌生冷。
>>>秋季养生6要诀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期。因此,秋季养生,无论从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养收为总的原则。具体来说,有下面6个要诀:
忌悲。中医理论认为,秋天对应的脏器是肺,悲伤容易伤肺。反过来,肺气虚了,机体的耐受能力下降,也易产生悲伤的情绪。所以,秋天自我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舒畅,切忌悲观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尽量收敛神气、平和心态,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咽津。秋季多干燥,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等不适。《道藏·玉轴经》提出,“真液养真阴”,就是教大家咽津,具体方法为:舌头在嘴里搅动,以刺激唾液的产生,然后分成3次咽下,并有意识地将其送入丹田。
润肺。秋天的饮食强调滋阴润肺。《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就是说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白萝卜、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的食物,以益胃生津;也可熬生地粥,以滋阴润燥。另外,吃百合、秋梨等也可润肺。
食酸。《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就是说酸味能收敛肺气,辛味则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辣食物,适当多吃酸味的果蔬。
秋冻。秋天刚至的时候,暑热未尽,早晚温差大,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这时不宜立刻增加衣物。秋天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更能适应即将来临的冬季。当然,秋冻也要适度且因人而异,不能冻得打寒战,老人和孩子则要注意保暖。
秋膘。炎热的夏季,人们普遍胃口较差,立秋以后,天气虽热,但人们身上再无黏腻不适的感觉,于是想要吃点好的,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因此民间有“贴秋膘”一说。贴秋膘最常吃的是炖肉。不过,一来现代人普遍饮食热量偏高,二来很多人本身体重就超标,所以贴秋膘一定要适度,不宜大吃大喝,特别是少食肥甘厚味。
>>>量身定制秋季“养生秘籍”
秋季人体的阴阳代谢开始阳消阴长,因此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等,都应该顺应秋季的气候特征,以养生为主。
穿衣:常备一件薄外套。初秋季节,气温早晚略凉、中午仍较为炎热。这时候千万不要凭一时感觉而随意增减衣物,最好身边常备一件薄外套,以防温度骤然变化,导致受寒感冒,或者中暑昏厥。但是也不要一下子增加太多衣物,否则会削弱身体对外界气候的适应能力,更容易受凉感冒。但是深秋季节气温低时,就应该及时增加衣物,尤其是体弱老人和儿童,更应该要注意。
饮食:凉润为主少辛辣。秋季宜收不宜散,饮食上应注意减少辛辣味道食物,适当增加一些酸味食物。同时由于秋季燥邪当令,气候干燥容易损伤人体津液,导致干咳、少痰、便秘等情况,饮食上可以略微增加一些凉润食物,但不宜进食过多寒凉的食物,以免损伤人体阳气。秋季可以适当增加食物芝麻、蜂蜜、枇杷、梨、百合、山药等食物。
居家:保持空气新鲜洁净。秋高气爽,适合给居所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净。同时起居也要注意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而早起使肺气得到舒展,防止收敛太过。在白天天气炎热时可继续使用空调、电扇等,而夜间气温凉爽时,可适当开窗通风。
运动:散步慢跑最安全。初秋时节,中午温度较高,还是建议在早起或晚上温度较为凉爽时进行运动。同时运动后注意及时擦汗,以免受风,引发疾病。通常来说散步、慢跑都是比较安全的运动方式,而有运动基础的人可选择在天气好时进行户外活动,如跑步、登山、远足等。
精神:欣赏美景愉悦心灵。秋季在五脏应于肺,而肺在情志方面和悲忧相对应,所以如果过度悲忧会损伤人体肺气;而肺气虚弱,也会使人容易出现悲伤忧虑的情绪。秋季需要注意培养乐观愉悦的心情,保持情绪安宁稳定,避免自然界的肃杀之气影响到自身。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就是利用登高远眺、欣赏美景来达到心旷神怡、消散不良情绪的目的。
预防:重视保健防秋燥。秋季容易出现胃肠炎、咳嗽等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来缓解秋燥。贝母蒸梨、菊花茶、桔梗甘草茶等可以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咽干等症状,而山药核桃粥可预防秋燥引起的便秘。
(据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华龙网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