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刘彦林:用文字丈量人生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健 李倩 
2018-09-11 10:26:27
分享:

  长城网9月11日讯(张健 李倩)刘彦林,1935年生,陕西省子洲县人。1948年参军,1956年转业到华药筹备处任职工业余文化教员,后在105车间分包装岗位工作,1958年到党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文化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先后参与创办了《华药战报》《百花坛》《药城》等多种报刊,并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作品集。

  在刘彦林老人的家中还有一本影集,名字叫做《路,在脚下延伸》,透过这本影集,刘彦林老人的一生便展现在眼前……

刘彦林。韩宇 摄

  从“狗娃”到“音乐家”

  刘彦林出生在陕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7年,刚刚两岁的他赶上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在硝烟下成长、在战火中生活。“13岁,我就和同学一起参了军。当时我年龄最小,就当了文艺兵。”战争迫使刘彦林离开了中学,走进了部队。“我在《血泪仇》中扮演受苦的狗娃,因为演得太像了,同志们干脆都叫我‘狗娃’”。宣传队里的“狗娃”很快显露出了过人的音乐天分,“领导把队里唯一的手风琴分给了我。”这份信任激起了刘彦林极大的学习热情,他自学了乐理、和声、对位,还一字一字地抄写了《歌曲作法简明教程》,他写的歌曲、独唱、合唱很受战友欢迎。从此,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抗美援朝的阵地上,刘彦林背着他的手风琴和战友一起,把歌声和音乐送到了一线战士身边,被战士亲切地称为“战地音乐家”。

  21岁,风华正茂、激情正浓,他的人生轨迹却被残酷的战争彻底改变了。在一次抗美援朝前线演出时,刘彦林不幸受伤致残,听力受到极大损害,随之一起被摧毁的还有他的音乐梦。

刘彦林。韩宇 摄

  从“音乐家”到“宣传骨干”

  在北京天安门,刘彦林拍下最后一张军装照。1956年,他离开部队来到了遍野青纱帐的华北平原,在那个万木争春、群鸟拍翅的火热年代,看到中国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华北制药厂的蓬勃建设,重整旗鼓的刘彦林探寻到了人生路上的又一处风景。

  “1958年,华药投料试车,我在105车间中间品交接岗位当工人,第一批合格产品曾四次经过我的手。”回忆起往事,刘彦林依然掩饰不住喜悦之情。看到厂部大楼上张贴的第一批青霉素产品全部合格的红色大喜报,刘彦林发表了第一篇散文《出生的婴儿,我要告诉你》。“初生的宝贝啊,你这难产的娇儿,当你经过一道道工序来到成品检查室的时候,工友们拿起你看啊,看啊……喜悦的眼里渐渐涌满了晶莹的泪水……”

  “在105车间工作的时候,我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又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工会宣传委员。”怎么搞好宣传工作呢?刘彦林把车间班组里发生的“新鲜事”,用黑板报、墙报的形式写出来。一次,石家庄日报社的记者到车间采访,刘彦林不停介绍着车间的好人好事。“记者鼓励我给报社投稿,还给我发了‘石家庄日报’通讯员的聘书。”刘老拿出了那张保存了60年的聘书,巴掌大小的纸片,用塑料袋仔细包裹着。或许是这张聘书,又或许是那些登载在报刊上的“小豆腐块”,刘彦林的创作灵感被点燃了,也引导他走向艰难而曲折的写作之路!

  从“宣传骨干”到“记者”

  写作,首先要有生活积累,刘彦林有着自己的法宝。1958年,华药正式投产不久,刘彦林从车间调到了党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文化工作,编写“东方红”黑板报。因为听力不好,给深入采访造成很大困难,他就随身带着小本子,听不清时就用笔来“交谈”,同志们都很体谅他的难处,不管需要了解什么,都耐心地告诉他。上下班,刘彦林也放弃乘车,在步行中留心观察各种各样的人物,把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心感受到的都记录下来,就这样他写满了二十多个笔记本,约400万字,每个笔记本都有页码、编号,还列出了目录。大量深入的采访为他从黑板报到报刊的编写提供了“粮草”,写作更是妙笔生花。原石家庄市文联主席曹云华介绍刘彦林时说:“他以过河卒子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朝着文学艺术的最高峰,一步一步地挺进着,攀登着……”先后参与创办了《百花坛》《生产运动会通讯》《技术革命通讯》《华药政工》《华药周报》《药城》等多种报刊,还参与编写了《华药三十年》《企业班组长手册》等图书,记录下了华药每个时期的风采。

  “记者”也能是“作家”

  宣传部的工作让刘彦林有机会获取更多的写作灵感和素材。60年代开始,刘彦林的短篇、中篇小说陆续在《萌芽》《河北文学》《工人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虽然写了很多小文章,但长篇小说,当时我连想都没有想过,然而,现实生活却逼着我非写不可。”刘彦林回忆。随着苏联专家撤离,华药发展也一度受到冲击,刘彦林作为亲历者见证了华药人自己选育菌种,试制新原料、新设备的过程,他们不仅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更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吐不尽的深情》中,刘彦林写道:“‘困难,不低头!高压,不屈服!’华药人能够生产出‘争气’的产品,我就不能写出个‘争气’篇来?”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写作中。从第一稿的一万字到第二稿的七万字,刘彦林不断挣扎在坎坷的文学之路上,“文学之路是一条艰难曲折的路,后退是容易的,而前进就必须披荆斩棘。”经过八载春秋,1973年,刘彦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风浩荡》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翻译成外文参加了国际图书博览会。十年后,他继续以华北制药厂改革发展为蓝本,相继出版了《春风得意》《三月潮》两部长篇小说,史无前例地用文学方式记录了我国制药工业发展的心路历程和发展变迁。三部小说被誉为“中国医药工人三部曲”,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中央台和省台播出。随后,他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流水情长》和两本中短篇小说集《吐不尽的深情》《永远唱不完的歌》等。他的作品多次被国家选送参加德国、美国、香港、北京等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两次荣获河北省最高文艺奖,省政府授予二等功一次。

  刘彦林在最近出版的《永远唱不完的歌》的扉页上写道:生活的旋律靠心灵去感受,稿纸上每个字都是心脏跳动的音符。耄耋之年的刘彦林早已把写作融入到了生命之中,他笔耕不辍用文字丈量着人生的道路、他意志坚定用文字刷新着梦想的高度。他用文字记录着创造华药历史的一代人,写下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拼搏奋进,更记录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精神和丰富内涵。

关键词:华药,刘彦林责任编辑:王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