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司法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在中国法律服务网上正式开通“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当群众到政府部门、司法机构办事遇到“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的时候,可直接进入该平台进行投诉和举报。有关意见建议和问题,可以在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上提出,司法部要求地方在15天内反馈,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至20天。
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各种”奇葩证明”层出不穷,给老百姓增添了不少麻烦,被广为诟病。市民迁户口,要开具“你爸是你爸”证明;报销医疗费,要开具“摔倒”证明;领社保金,要开具“我还健在”证明;继承养老金,要开具“母亲被火化”证明……种种“奇葩证明”令人瞠目结舌。
“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的开通,让“我是我”这类看似荒诞又劳民伤财的无用证明无所遁形,“投诉有门”无疑击中了群众的民生“痛点”,让人拍手称赞。
诚然,严苛的监督和投诉对“奇葩证明”会形成一定的监管和震慑作用,给深受其苦的群众一个绿色通道,但从长远来看,从源头杜绝奇葩证明的泛滥,更能防患于未然。
事实上,有关部门三令五申、明确要求,要全面梳理证明的种类,该取消的要取消,该合并的要合并,减少证明事项、杜绝奇葩行为,为人民群众办事创造良好的环境。2015年底,国务院在《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公安部等12部门联合出台规定,自2016年9月1日起实施,9类户口簿、身份证、护照完全能够证明的事项不再出具证明。今年7月份,人社部表示在社保经办服务方面要取消一批证明,凡是没有法律法规设定依据的一律取消,凡是能通过个人现在证照证明的一律取消……
不可否认,并非所有的证明都是“奇葩证明”。因此,证明也不能“一键删除”。必要的审核和严谨的办事流程既是保证办事公平公正的砝码也为避免弄虚作假提供了保证。再者,一些工作由于其性质的特别,需要进行某些方面的证明,不仅合理而且必要,这类证明是需要保留而且受支持的。
需要指出的是,奇葩证明之所以“奇葩”,是因为它突破了社会常识,突破了人情常理,甚至违反了相关法规。究其原因,一是信息不畅,各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另一方面,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非但不履职尽责、心系百姓,还错把“服务”当“权力”,归根结底是一种“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此外,涉及其中的利益分配、形式主义、不作为等也值得深思。
当开证明成为一门“学问”,就要下一番功夫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足以支撑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达成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透明化、规范化管理则让一些无意义证明少了开具的必要。增强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寓服务于管理,一个关键点是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让民众方便,而非管理方便。另外,之所以开具证明,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社会的复杂性和信任缺失所带来的,那么,加大造假代价,构建诚信社会,让诚信成为一种信仰,才能从源头根治层出不穷的“奇葩证明”,少一些“人在证途”的荒唐无奈,让证明归证明,为群众营造一个清朗的办事环境。(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