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骆驼湾村:一副行囊引出的扶贫故事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陈学涛 
2018-09-30 15:28:00
分享:

  长城网9月28日讯(记者陈学涛)“今天早晨正常晨练跑步的路上,发现公路边一幢二层小楼门口的大石头上,放着一对行囊,一个装着满满的大编织袋上绑着一个大背包,这是我们在火车站上最常见到的典型的农民工的行囊,这么早摆在门口,很显然是在等早班车,准备到外地打工。等我跑步回到这个地方,石头上的行囊不见了,很显然,打工的人已经背上行囊离开了村庄。”这段话是省能源局驻骆驼湾村扶贫工作队员黄文忠6月20日在他的驻村日记里记录的场景。

黄文忠走访村民 黄文忠供图

  黄文忠告诉记者,这件不知道主人是谁的行李带给他很大的触动。如何留住这些背起行囊又走的人,如何谋产业、上项目,真正实可持续发展,引发了黄文忠和骆驼湾驻村干部们深深的思索。为了了解这个外出打工的家庭的真实情况,黄文忠经过多番打听终于知道了这个行李的主人。这是骆驼湾村一户典型的打工家庭,一家4口人,男主人51岁,女主人50岁,儿子29岁,女儿11岁,上小学3年级。男主人在一家比较苦和累的铸件厂上班,月收入近5000元,儿子以体力活谋生,月收入约3000元,妇女负责全家做饭和接送女儿上学,同时在租住地附近的一个工厂兼做一份加工编织袋工作,每月也能有1300元左右的收入贴补家用。这次回家是翻盖新房,房子建好了为了生计,家里的男人们只能再次背上行囊出发。

  这个背起行囊回来,翻好房屋后又要背起行囊离开的典型打工谋生家庭的变迁,既折射出乡村的变化,也反映出农村发展变迁中的许多无奈,更给驻村帮扶工作的队员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骆驼湾村口 黄文忠供图

  2018年3月,黄文忠来到骆驼湾村下乡扶贫脱贫开始,便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让大伙的日子过得更红火。骆驼湾西接五台山,东邻天生桥风景区,既有原始森林,又有空中草原,可守着这么好的资源,村里边乡亲们的收入却一直不温不火。

  驻村工作队进驻该村以来,经调研,明确了“以旅游开发为龙头,特色养殖和光伏发展等项目统筹推进,长效项目和短平快项目统筹推进,让群众快速受益”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帮扶思路,并制定出台了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阜平县骆驼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门口 陈学涛摄

  在省能源局的支持下,黄文忠积极跑办、协调争取50万元项目发展资金,帮助骆驼湾村成立第一家村集体企业——阜平县骆驼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6月7日,伴随着公司主导运营的“骆驼湾大酒店”的开张营业,村集体产业收入实现零的突破。日前,公司已租赁部分已经具备条件的农家院落以及瓦窑1200平米的酒店,对农家院落统一编号、统一服务标准对外营业。

骆驼湾村口的光伏树 陈学涛摄

  黄文忠告诉记者,骆驼湾村将加强协调联系有实力的公司企业,开展深度对接合作,统筹推进设施农业、旅游开发、特色养殖、光伏产业等领域扶贫工作,确保骆驼湾村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群众稳定脱贫。

  在这一系列好措施的带动下,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到了骆驼湾村,曾经在北京打工的翟艳玲就返乡做起了农家乐的生意。翟艳玲之前在北京做服务员,工资虽然比在村里挣得多但是花销也大,一年到头来也存不下太多的钱。现在村里边旅游产业发展的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回家开起农家乐,守着家便可以挣钱,这让不少跟翟艳玲一样想法的年轻人放弃了外出打工的念头,打算在这片自己深爱的土地上做一番事业。

  截至目前骆驼湾村返乡人员已经有98人,包括建筑、搬家、运输、水暖、厨师、电气焊、铲车司机等,尤其是集体产业发展起来后,很多从前在外地酒店工作的厨师、服务员返回了家乡,在家门口挣了钱,还能陪父母孩子在一起。现在黄文忠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村集体产业搞上来,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回到家乡,陪着父母儿女,更好地建设骆驼湾。只有把人留住,把在外创业成功的人吸引回到家乡创业,我们的扶贫才算成功,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关键词:骆驼湾 扶贫 集体经济 回乡责任编辑:陈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