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奋战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记石家庄市委组织部驻灵寿县西湾村第一书记张凯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霖 李学彦 王霄 
2018-09-29 22:44:22
分享:

工作组成员一起开展学习。李学彦 摄

  长城网石家庄讯(记者张霖 通讯员李学彦 王霄)“暮色下的盛夏西湾,掩映于绚丽的云卷、起伏的山峦、葱郁的绿植、潺潺的溪水之中,有一种宁静灵动祥和的气质。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回去吃饭了,热闹的村子渐渐地安静了下来。”——这是石家庄市委组织部驻灵寿县西湾村工作组微信公众号“俯首西湾”《夜谈》里开头的几句话,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西湾的挚爱真情。

  2018年3月,石家庄市委组织部干部张凯主动请缨到西湾村扶贫,并担任第一书记。初到西湾,他暗暗告诫自己:“既然下来了,就要实实在在为村里干点事情。”半年多来,他带领工作组成员围绕“暖人心、聚人心、富口袋、富脑袋”,苦干实干用心干,共协调投入资金260余万元,拓宽出村路1720米,硬化田间路1100米;对4眼大口井清淤、维护和加固;试种优质红薯30万株;在村内道路安装摄像头、减速带;提升村“两室”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硬件设施……扎实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张凯成为“完全的西湾人”。

千里寻亲短信。李学彦 摄

  50个电话打通千里寻亲路

  从机关大院到偏远山村,在他人看来一时难以转换的生活环境和工作角色,张凯等三人却转换得很快。“住进西湾村,就是西湾人!”在张凯看来,融入群众、真心待人、以情感人是做好驻村扶贫工作的重要法宝。为此,他们自己定了三条规矩:路遇乡亲,不管认识不认识,主动打招呼;遇乡亲们过红白喜事,主动过去帮忙;老百姓寻求帮助的,尽己所能办妥办好。

  解决好一件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难事,胜过百遍千遍大道理。村里有个智障病人谭灵燕,她娘家远在湖南茶陵县,2002年嫁到西湾,十几年与家人失去联系。由于她结婚时没有办理落户,所以至今无法享受各种惠民政策。谭灵燕的婆婆张秀英找到张凯,希望帮助联系谭灵燕母亲落实户口。于是张凯开始了千里电话寻亲。他从网上搜到茶陵县政府、高陇镇政府、县委组织部电话,反复拨打,但不是打不通就是无人接听。他怕号码不对,又找114寻得镇政府电话,依然打不通。无奈之下,他就从获知的电话号码变换数字一个个试打,打到第8个时,终于接通了镇计生办的电话,由此找到了村妇女主任的电话。但令人惋惜的是谭灵燕父亲已失踪20多年,母亲改嫁江西,无人知其下落。找不到谭玲燕的母亲,拿不到户口本,问题就解决不了。

  他又多次接通村妇女主任电话,请求对方帮着找谭灵燕家人。几经转折联系到谭灵燕的一个婶子,后辗转和谭灵燕远在深圳的妹妹取得联系。2018年9月12日,谭灵燕母亲带着其妹来到西湾村,给谭灵燕办了户口,使她享受上了各项惠民政策。拨打50多个电话、从河北到湖南又到江西,寻亲千里终有果。谭灵燕见到了亲人的那一刻,工作组成员内心有着说不出的喜悦。

  如今,“有事找工作组”已成为西湾村民的首要选择。“老百姓有事愿意找我们,我们也愿意尽己所能帮助老百姓办点实事,靠真心真情付出赢得群众认可。”张凯深有感触地说。

和乡亲拉家常。李学彦 摄

   “深度访谈”宣讲政策,聚了山乡众人心

  拿个小马扎,和群众一坐就是几小时。张凯称这种聊天为“深度访谈”。他说,和群众聊天的机会是宣讲扶贫政策的好时机。让扶贫政策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提高他们对扶贫政策和扶贫措施的知晓率和满意度,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拿出笨功夫、细功夫、真功夫去宣讲政策。每到一家,工作组都与老百姓拉家常,说农家话、讲农家事、叙农家情。“在感情共鸣基础上的政策宣讲,老百姓愿意听,也听得进去。”这样讲起健康扶贫的基本医疗保险、慢性病药费报销、教育扶贫的“雨露计划”“三免一助”等扶贫政策,辅以老百姓身边的典型事例,老百姓听得津津有味。“不仅让老百姓认识到党的好政策,还要懂得惠从何来,取得老百姓认可,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张凯谈道。

  为了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掌握各家各户情况,工作组制作了“一图一表”:《西湾村村民宗族关系图》,把现在村内居住的123户人家按照宗族关系进行梳理,制成图表,理清了各家各户的关系脉络;《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政策一览表》,把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及享受的各项扶贫政策“一表打尽”,使人一目了然。

西湾村的栗蘑产业。李学彦 摄

  兴产业重民生,富了乡亲口袋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从驻村开始,驻村工作组就一直在寻求适合西湾的产业项目,寻找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反复研讨基础上,他们遵循“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方向,制定了西湾村产业惠民增收计划,确立了“三近一远”的产业发展思路。

  根据村里土质特点,发展高收益的优质红薯种植。在县扶贫办的支持下,他们申请到30万株红薯种植项目,又到塔上镇李家庄村和鹿泉西丘陵等村考察学习,回来后带着乡亲们种植了150亩优质红薯,覆盖全部贫困户。为拓宽销售渠道,在鹿泉区委组织部牵线搭桥下,和鹿泉红薯种植协会建立合作关系,解决了老百姓最关心的销售问题。“企业一次性给100万,不如老百姓自己动起来求致富。玉米一亩地收入1000元,红薯一亩地单卖红薯可收入2000多元,做深加工收入可翻番。”村干部赵青海看着长势良好的红薯,高兴地说。

  栗蘑种植是西湾村发展起来的扶贫项目。为了拓展栗蘑销路,工作组想了很多办法,建立电商平台,注册商标,开通西湾农产品特色店。经有关部门牵线搭桥,他们与新兴药房、君乐宝、科林电器、食草堂等14家爱心企业建立扶贫共建协作关系,签订栗蘑购销协议,今年剩余的2000斤干栗蘑销售一空。

  “输血不如造血,扶贫不能光靠行政手段,关键要让它成为自我发展的成熟体系。工作组搭好致富桥,让村里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即使将来工作组撤走了,老百姓也照样能增收致富。”张凯介绍说,下一步要继续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拓宽老百姓的增收渠道。

西湾村种植的优质红薯。李学彦 摄

  建设良好村风,创建“五美家庭”

  “一个村子的核心竞争力,是良好的村风民风。有了好风气,才有好班子、好队伍,才有好的发展局面。”张凯介绍,为了提高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他们谋划开展“五美家庭”创建。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干部走家入户,逐户宣传动员,家家挂创建牌。

  工作组从环境卫生整治入手,带领“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干,清垃圾、清杂草、清粪便,有几户没有劳动能力的,工作组和村干部帮着打扫。经过反复的入户动员,西湾村的老百姓都自觉地动了起来,清理庭院和门前卫生。现在的西湾,不仅村容村貌有了进一步改观,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孝敬老人、家庭和谐、邻里和睦蔚然成风。

  乡亲们都说:“现在西湾村发展得不赖,周围村可眼气俺们哩!”

关键词:灵寿,西湾村,张凯,第一书记,精准扶贫责任编辑:李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