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至7日,2018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上演。近年来,戏曲文化越来越得到许多青少年的喜爱,这与北京多区实行的“戏曲进校园”措施有关。目前,北京多个区已经实施“戏曲进校园”相关方案,多所学校也已开设京剧课程和社团,有的学校聘请知名京剧专家到学校授课,让学生接受专业的京剧教育。有小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9月30日《新京报》)
图片来源于人民网
戏曲进校园,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加强普通中小学的戏曲通识教育,是戏曲文化在当下甚至在今后得到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的京剧,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活起来并传下去。
但是,要想把“戏曲进校园”这折戏唱好,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性师资和持久性师资。报道中提到的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早在2013年9月就成立了“育英少儿京剧社”,以普及京剧知识、学唱京剧选段、观看京剧演出为主。2014年该校开设京剧选修课的老师是本校体育老师董顺利,非科班出生的董老师只是一名京剧爱好者,平时爱唱京剧中的“老生”,他就从“老生”开始教学生唱腔,同时为孩子们讲解京剧的历史、文化和故事情节。东城区板厂小学2010年推出校本课程《京剧欣赏》时,其课程内容涉及数十部京剧剧目,最初由校内音乐老师白艳授课,她为学生讲解京剧行当、流派等知识。稍微懂点教育规律的都知道,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不难想象,体育教师出身的董老师、音乐老师出身的白老师“水位”显然不够高,他们教给学生的只能是粗浅的京剧常识,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系统的专业化的教育。
在这种语境下,京剧专家进课堂,自然会受到各方点赞。京剧专家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视野。他们要理论有理论,要实践有实践,比起普通的京剧爱好者来说,他们更能准确、规范地传授京剧艺术的精髓,他们教学生化戏曲妆、勾脸谱;讲解戏曲的四功五法、生旦净丑以及虚拟化的表演程式,甚至是教唱腔、身段等,帮助学生们提高对京剧的认识,提升他们对京剧的关注度。
京剧专家进课堂授课,可以在教学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传统京剧,激发起对京剧的好奇心和兴趣,京剧专家普及一系列的京剧基本知识,种下一颗颗爱好京剧的种子。而京剧艺术要实现活态传承,后继有人是关键。京剧专家让孩子们从小学唱京剧,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懂京剧的孩子多了,观众老龄化的问题将不复存在;喜欢京剧的孩子多了,高质量的储备人才就会源源不断,戏剧院团招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京剧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积淀的精华,是我们的国粹和瑰宝。京剧进校园不仅可以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更是普及中华民族优秀戏曲艺术的康庄大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近京剧、了解京剧、热爱京剧、传承京剧,京剧的明天会更美好。
中小学开设京剧选修课,聘请京剧专家来授课,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