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精神温度的历史更能彰显文化自信
陈晋
《中山国》在央视播出后,收视率超过8000万,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是值得祝贺的,《中山国》是一部有温度的、彰显文化自信的好作品。
从本质上来说《中山国》属于探索与发现类的历史纪录片,这样的历史记录片应该说是彰显文化自信最好的一种途径。《中山国》主创团队,作为河北的文化工作者和纪录片专家,他们有文化使命,也有情感投入来还原中山国的历史,他们也有文化准备和精神素养,有能力来还原中山国的历史,这个团队就是中山国这段若隐若现历史的专家。团队有了学术研究的前提,才能够作出这么一部好片子。
学术采访、文物拍摄、情景再现、现实景观的呈现等等,这些纪录片元素组合得非常好,很大气。比如,原中山国都城灵寿城,充分运用了想象复原动画制作和沙盘,用到极致,边边角角都弄得很细腻。同时又和遗址、考古和文物、采访连在一块编辑,很流畅,也直观。从纪录片的创作来说,这是相当成功的经验。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是简单地通过上述纪录片的元素来还原中山国的来龙去脉,我感觉主要是在娓娓道来中尽量去挖掘中山国的精神温度。还原是前提,但不是目的,不是终极目的。在历史叙述中把中山国的兴亡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把中山国几起几落几度兴亡的历史演变的规律揭示了出来,揭示这种规律,实际上就是在警示当下,警示后人。作为艺术创作来说,正因为他们本着去挖掘呈现中山国精神温度这么一个创作宗旨,这部历史纪录片才具有了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有了精神的温度,再深入去挖掘故事就好看。如果人为地去连接故事就会看不下去,所以说这是全片上下看下来能够津津有味的很重要的特征。比如说第一集写赵简子率兵到太行山追击实际上已经解体的鲜虞联盟,对赵简子心态的刻画是有意为之的,甚至用了今天的一些术语叫打游击战,说赵简子很罕见的遇到难缠的对手,然后顺带又牵出中山狼的古代寓言,借专家之口进行解释解析,这就很有味道了,文化感觉很强。第一集的结尾处,写中山文公的心态和形象,然后引出武公,为第二集的故事做铺垫,这是很大的特点。
第二个特征,有了精神温度的历史,就有了冲突的张力,有了戏剧化的冲突。光有一般的故事还不行,纪录片叙述要带特殊氛围,必须营造冲突,必须勾连历史当中、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矛盾。所以我觉得这个特点也比较明显,全片呈现了中山国是怎样在赵国、魏国、齐国、燕国这些大国中间生存、发展、崛起、覆灭的过程,包括外交、军事、政治、文化各个方面,这里边确实有很多纵横捭阖的张力在里边。
第三个特征,有精神温度的历史会更有筋骨。《中山国》这部作品就很有温度、很有筋骨,所谓筋骨是在哪儿呢?它有股劲,在叙述中山国来龙去脉几覆几起的过程当中,让人感觉到中山国人的一股气势,一股永不屈服、顽强抗争的力度和劲头。国不大劲头很大,兵不多但志气很强。我们在谈历史的时候老说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按贾谊的说法叫做“奋六世之余烈”,中山国祖上六代国君都还不错,至少没有昏君。你看中山国从文公开始,武公、桓公、成公到中山王厝,可以说奋五世之余烈,就有那么一股劲头最后终于成为战国第八雄。这个笔墨的叙述在片子里边相当多了,甚至包括第三集说到根据发掘文物的考证,中山国王经常去打猎,通过跟野兽搏斗来增强自己军队的战斗力,就把中山国的劲头给表现出来了。
这种有精神温度的历史观,造就了这部好作品。好的纪录片不光在还原历史,更在揭示精神,彰显文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彰显文化自信,彰显对现实有启发价值的文化。但是真正要把价值呈现出来,就必须要有温度地还原历史,这是历史纪录片的责任。
链接:
陈晋,1958年10月生,四川简阳人,武汉大学文学硕士,研究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
长期从事毛泽东和中共党史研究,以及有关中共领袖人物和红色题材的电视撰稿。著有《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毛泽东与文艺传统》《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毛泽东之魂》《文人毛泽东》《半个世纪的脚步——共和国之路》《为了理想——党史文物中的风云岁月》《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世纪小平——解读一个领袖的性格魅力》《读毛泽东札记》《大时代的脉络和记忆》等;合著《毛泽东传(1893—1949)》《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中国先进文化》; 参加编辑《毛泽东文艺论集》;主编《新中国图文读本》《口述实录:温情毛泽东》《特别访谈录:走近邓小平》《唐风宋韵新吟》《治国与读史——中共领袖人物谈历史文化》《史林智慧琐谈》等;参与创作并担任总撰稿的电视文献片有《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新中国》《使命》《世纪宣言》《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走近毛泽东》《小平您好》《大国崛起》《伟大的历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