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长城评论】互联网时代,农民身份如何转换为“新农人”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陈文山 
2018-11-09 17:59:00
分享:

  近来,“新农人”的称呼日渐热了起来。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十二次妇代会上,新农人代表、山橙时代创始人彭阳的事迹引发关注。目前,山橙时代已建立起2000亩自有基地和6000亩公司加农户合作基地,销售奉节脐橙万余吨,带动1000余户果农致富,带动150多人就业。

  另据《燕赵都市报》报道,河北黄骅市滕庄子乡前滕村28岁的滕金鹏也是一名“新农人”,他读大一时就建立了农业合作社,将当地的优质冬枣销往全国,如今他已成立了公司,季度销售额已近百万元。

  而在江苏昆山,当新型职业农民则是一件幸福的事。到目前为止,当地已累计培训“新农民”4000人次,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服务型三类,其中“持证”者达820名,如果评上“新型职业农民标兵”“种养殖能手”“农技服务能手”,每人还能获得8万元奖励。从2016年开始,昆山还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社保。今年,昆山又推出新型职业农民免费上大学政策,按需开设涉农成人学历教育大专班和本科班,学习三年,取得毕业证书后,将一次性获得全额学费补助。

  日前召开的2018年首届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突破1500万人,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达2.78万元,27.7%的新型职业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支职业农民队伍中,45岁及以下的占54.3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0.34%,务工返乡人员、科技研发推广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新生力量占40.6%,平均每个新型职业农民带动30户农民……

  “新农人”全面发力,成为这个时代耀眼的一群,首先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十九大报告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必将成未来新蓝海。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转换生产方式,提升农业产业的附加值,以创新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从中央到地方,都推出了很多积极的政策措施,农业转型正当其时。

  其次,“新农人”的蓬勃发展,也与互联网时代信息与农产品的快捷流通有很大关系。以往,各级政府、农民操心的是供需的隔膜,农业农民缺乏信息,农产品流通也有很大困难。这些年来,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特别是互联网在连起了城市和乡村的同时,也模糊了农民的身份界限,一大批掌握了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新营销的“新农人”,顺理成章地站到了聚光灯下。

  “新农人”成规模出现,离不开平台的聚合。11月8日,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拼多多创始人及CEO黄峥受邀在“网络公益与扶贫:消除饥饿与贫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电商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核心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让贫困地区有产就有销,多劳能多得。

  据介绍,截至今年6月,拼多多在扶贫方面累计投入67亿营销资源,帮助全国农户销售367万吨农产品;超过4000万人次的消费者在平台购买过扶贫农产品,催生了12亿笔扶贫订单。此外,拼多多平台共有采用“产地直发”模式进行农产品销售的商户逾十万家,在农产品销售领域累计实现新增数百万个就业机会。

浙江义乌的农村电商村级服务点(来源于视觉中国)

  实际上,拼多多只是电商平台整合农业产业的一例。通过便利的消费刺激并引导生产,实现对农业生产的重塑,在此基础上,也重塑了农民的角色,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农民,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新农人”应运而生。

  随着一批90后“新农人”群体的崛起,“农民”的涵义已经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有了更多的科技和专业诉求。用互联网做生意、改善生活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

  由此带来的改变,其实是双向的。城乡的壁垒在一点点打破,农民的身份在一点点模糊,而无论是哪一种变化,都将给农业注入新的内涵,赋予新的生命。这样的变化,也关系到精准扶贫的成效,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色。(陈文山)

关键词:扶贫,新农人责任编辑:郭慧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