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河北体育风雨40年]刘鸿雁:鸿鹄志 武者心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胡惠玲 马晨雪 
2018-11-22 13:52:00
分享:

刘鸿雁习武近照。刘鸿雁 供图

  长城网讯(记者胡惠玲 实习记者马晨雪)初冬的一个上午,记者采访刘鸿雁时,他刚练完拳回家。“几十年坚持练习长拳,已经成习惯了,要是一天不练,浑身就不舒服。”刘老笑呵呵地说。早晨5点到8点练拳三个小时,上午读书写作,下午游泳两个小时,晚上练习“健康道”。不出门时这就是刘老的一天,简单而又充实。

  初见刘老,一身藏蓝色的运动衣,腰板笔直、声音洪亮、步履矫健,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很难相信刘老已是近80高龄。

刘鸿雁少年时习武照。刘鸿雁 供图

  刘鸿雁是河北省武术界乃至全国武术界都颇有影响力的老前辈,他曾任河北省武术队领队兼教练,培养出了徐向东、刘振岭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1984年被国家武术院评为当代中华武林百杰之一,河北省中华武术九段段位第一人,国家级武术裁判员。

  刘鸿雁主攻长拳,对九宫掌、八卦掌、劈挂拳等也多有涉猎。长拳是传统北方拳派中对一部分拳术的统称,包括查拳、华拳、炮捶、红拳等。长拳演练起来舒展大方,造型美观,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是刘鸿雁最为钟情的武术种类。

1980年,在昆明举行的全国专业队武术大赛中,我省武术队获得男子团体冠军。刘鸿雁(第一排中)和队员合影。刘鸿雁 供图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都要自讨苦。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一切,要想做一番事业,首先得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强壮。”这是刘鸿雁习武的初衷。

  刘鸿雁是衡水安平人,从小体弱多病,为了强身健体,从10岁起,开始跟随同村的伯伯习武。从习武第一天开始,他就再没有间断过。在大学时期,刘鸿雁师从中国武术史专家刘万春教授学习,不断夯实自己的武术基础。毕业之后,刘鸿雁被分配到衡水冀州工作。1972年,在衡水市举办的武术比赛中一举夺得拳、剑、枪三枚金牌。也正是在此次比赛中的出色表现,引起了省武术队领导的关注,没多久刘鸿雁被聘担任了河北省武术队领队兼教练。

   上任之初,他选的第一批队员有20多个孩子,小的九岁,大的也才十四五岁。回忆当时,刘鸿雁告诉记者:“当时条件非常苦,没有固定场地,我带着队员捡一些旧地毯铺在食堂的水泥地上训练,即便这样也不能保证大家同时训练。没办法,我又在体工队的菜园子里辟出一块泥土地让队员们训练使用。由于地面软硬不同,队员们在训练中经常会扭伤脚腕。见得多了,干脆刘教练自己学着给队员按摩治疗。就是这样的条件,孩子们却没有一个说不练的。”

  由于资金有限,队员训练使用的器械不能及时更新,为保证训练,刘教练就亲自动手修理。提起当年带队员的情景,刘鸿雁笑着说:“我不仅是教练还是修理工,枪杆、三节棍杆断了,上街买几根白蜡木杆装上,然后再用砂纸仔细打磨,直到光滑如镜,这样队员在训练时就不伤手了。”

刘鸿雁在第十七届全国武术学校套路比赛中担任裁判。刘鸿雁 供图    

  刘鸿雁的严格在体工大队是出了名的。为了练好基本功,每天早上5点钟就要求队员起床练习,腿功、腰功、臂功、桩功样样不能少,有时一个动作他要让队员练上百次、甚至上千次。“身材修长的队员练剑、枪,身体比较壮实、有力量的练刀、棍……”同时,刘鸿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制定出科学的训练方法。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卑是因为内心有力量,不亢是因为对这个世界饱含敬畏。外柔而内刚,同流而不合污。”刘鸿雁告诉记者,“我希望我的学员不仅拥有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坚强的意志,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983年和武术队队员合影(前一右四为刘鸿雁)。刘鸿雁 供图  

  刘鸿雁非常注重队员的全面培养。他独创“综合计分管理法”,将队员们的专业水平、平时遵守纪律情况等分门别类制定标准,进行考核;并结合文化课成绩每月上墙公示。每年年底,刘鸿雁都要给排名前5名的队员家长发贺信,这些大大调动了队员的积极性,提升了大家的精气神,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在刘鸿雁的悉心指导下,队员的成绩稳步提高,他的弟子开始在全国大赛中崭露头角。在1979年9月举行的第四届全运会上,我省武术队获得3枚铜牌,这是我省武术队第一次夺得全运会奖牌;1980年,在昆明举行的全国专业队武术大赛中,徐向东、刘振岭等6位队员获得男子团体冠军;1983年9月,第五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在河南郑州举行,我省武术队获得1银2铜三枚奖牌。

 

刘鸿雁在2017年中国武术段位(七段)考试中担任评委。刘鸿雁 供图

  现任职河北省体育总会办公室主任的梁小燕是刘鸿雁的第一批女队员,提起恩师梁小燕深有感触:“刘教练既是严师更是慈父,在生活中特别关心我们。我11岁时跟着教练习武,每次放假回家,教练都亲自把我送到保定,交到我父母手中。他老人家善良真诚、坦坦荡荡的高尚品质,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2016年,刘鸿雁和老伴在杭州西湖边留念。刘鸿雁 供图

  在武学的路上,刘鸿雁即便退休了也没有停下脚步。“什么叫健康?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健康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怎样才能健康?”为了让更多的人在体育运动中收获快乐和健康,刘鸿雁通过多年研究,结合自己的实践,独创“健康道”理念,历经四五年完成了20万字的专著《健康道》。在此书中,他将中华武术与养生结合起来,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记者在采访刘鸿雁。胡惠玲 摄

  刘鸿雁虽年近八旬,却依然忙碌。作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时不时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传播武学文化,阐述“健康道”理念占据了他主要的时间,对此,他无怨无悔,“我生在这个世界上,我必须要做点事,有所贡献,不负此生。”

关键词:责任编辑:胡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