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涞源:完善后续政策“套餐” 让搬迁群众安居又乐业

来源:   作者:李代姣 
2018-12-25 17:59:04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李代姣)12月14日一大早,大红的喜字贴在涞源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片区(福泽园)大门外的墙上,装饰着鲜花的婚车正等候着新人,孩子们欢笑着聚在一起向小区里张望,争着要看美丽的新娘。

  “自从搬进安置小区,隔三差五就有办喜事的。有些人是特意把婚期延后,就等着搬进新房再结婚。如今咱农民也住上了高楼,不但生活条件好了,小区环境也漂亮,在这新装修的楼房里结婚,比在老房子里更高兴!”福泽园小区大门外,一位围观的居民向记者聊起了在安置小区生活的切身感受。

福泽园小区临街底商,超市、各种店铺齐全,方便居民生活。记者 李代姣 摄

  高效推进易地搬迁——

  住上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

  一走进小区居民闫清的家,冬季的寒气立刻被阻隔在了门外,屋子里温暖如春,闫清11个月大的外孙女正在咿咿呀呀地学说话。“这孩子有福气,赶上了好时候,我们去年9月才搬进安置小区,她今年1月出生,生下来就住进了楼房,从没受过冻,比我们可幸福多咯。”闫清笑着说。

  今年56岁的闫清,搬迁之前住在水泉村,村子地处偏远,生活条件差。“村里没有小卖部,买个东西都得走上好一段山路去邻村,要是有个急症进城看病,村里不通车,真是急死人。”闫清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说,“这就是我以前住的房子,别看就几间老旧砖房,在村子里还算是条件好的嘞。一到冬天,水管经常被冻坏,生活用水都成问题。”

闫清家的墙上,挂着搬迁前后的对比照片。记者 周亚彬 摄

  如今,涞源县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闫清一家4口也搬进了县城安置小区3室2厅2卫的精装新房,通水通电通暖,橱柜、卫生洁具、太阳能配套齐全,真正实现了拎包入住。“光靠着种地那点收入,一辈子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呀!感谢国家的好政策!”闫清感慨地说,“以前那叫捱日子,现在才是好生活!”

闫清在新家宽敞的客厅里逗着外孙女玩。记者 周亚彬 摄

  同住在福泽园小区的张立新与闫清家隔着一栋楼,患有糖尿病综合征的他没有劳动能力,原来日子过得很艰难。去年,张立新一家3口从赵家井村搬进了安置小区75平方米的新房,爱人就近在县城打工,全家享受低保,正在读职高的儿子享受教育资助和每学期1500元“雨露计划”的政策补贴,生活比以前好了太多。小区里有诊所,离县医院也就10分钟路程,看病、拿药都方便,除了新农合,还有民政救助和大病统筹,治病基本不花钱。

  说起未来,张立新眼里闪着光,脸上笑开了花:“孩子学习成绩不错,等他毕业了,家里的日子肯定会更好。我支持他回来,毕竟现在全家搬到县城里,生活条件好了,就业机会也多,咱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不比在外头差。”

  在福泽园小区,还有很多搬迁群众看到记者,都主动上前诉说他们的幸福生活和对政府的感恩之情,那是他们的心里话。作为国家第一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河北省深度贫困县,涞源县始终把易地搬迁工作作为推进“五个一批”的标志性工程和重大民生工程,作为脱贫出列和全面建成小康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向“县城周边、景区周边、重点镇、中心村”聚集的原则,统筹规划,全力推进群众安置工作。一期建设集中安置区19个,涉及16个乡镇、43个村,安置5015户、14432人,目前已全部交付使用。二期建设1个集中安置区安置4559人,预计2019年10月底前将交付使用。

  加强社区服务管理——

  养成好习惯 形成好风气

  走进福泽园小区的大门,迎面就是福泽园党群服务中心。“为了做好搬迁居民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政府就近建起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便民服务、党建工作、妇联、物业、文化活动等进行整合,为社区党员和群众提供党务、物业、民政等30余项‘一站式’服务。”涞源县发改局局长徐永飞告诉记者。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搬迁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及便民服务。记者 周亚彬 摄

  “福泽园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居民1954户、5680人,人口多,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新问题也多。为了加强管理,便于协调服务,县委统筹考虑,成立了社区党总支,实行搬迁社区15个村党支部和相关单位接受社区党总支和原乡镇党委、单位党组双重管理的制度。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促搬迁、促脱贫,帮助搬迁居民更好度过适应期,尽快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福泽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曹晓辰说。

  然而,农民变市民,这个过程并不简单。据涞源县妇联主席张婧回忆,2017年10月,随着大批群众搬入新居,一些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居民难以融入社区生活。“有的老人不会使用防盗门锁,搬进新居后很长时间不敢出门;有的居民不习惯集中收集生活垃圾,随手就从高层把垃圾扔出窗外;有的居民不会使用抽水马桶,四处寻找公厕……我们感到,要让农民变市民,让他们真正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要做的还有很多。”张婧说。鉴于这种情况,涞源县妇联组织30余名巾帼志愿者,挨家挨户走进搬迁群众家中,一方面手把手教他们使用日常生活设施,另一方面向他们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相关扶贫政策,让他们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寻找最美家庭’‘争当孝老爱亲模范’等系列活动,帮助搬迁群众养成文明好习惯,树立良好家风。”张婧说。

  针对搬迁群众数量大、生活习惯存在差异的具体情况,涞源县积极探索搬迁安置区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了“村党组织为基础、社区服务为纽带、居民自治为核心”的社区管理模式,做到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覆盖到位。在各搬迁村“两委”基础上,设立社区党总支和党群服务中心,采用迁入地、迁出地双重领导模式开展工作;健全妇联、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做好示范引领工作;设立“有事做”服务中心,帮助搬迁群众学本领、找活干,奔小康,为他们提供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等各项工作,为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提供积极帮助;成立物业管理办公室,维护公共服务设施,做好管理工作,协调安置小区各方关系。同时,制定文明公约,加强文化建设,引导群众开展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改变陈规陋习;通过在每户居民家里张贴搬迁前后对比照片、在小区墙体粉刷彩绘标语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让搬迁群众铭记党恩跟党走,尽快融入新环境,有序推进“农民变市民、村委会改居委会”,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福泽园小区墙体上的彩绘标语。记者 周亚彬 摄

  持续开展产业扶贫——

  生产生活两不误 创业就业稳增收

  在县城产业园区的沛福箱包加工厂,18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地工作,其中80%是易地扶贫搬迁居民,贫困人口占到40%左右。看着在机器边熟练工作的工人,县搬迁办邓海英对记者说:“只有有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搬迁群众才能真正稳得住。”

  “打工不用往外走,挣钱就在家门口,老人不空巢,儿童不留守”,这段在当地广为流传的话,体现着群众理想的生活状态。为了让搬迁居民搬得出、留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涞源县坚持“两区同建”,搬迁安置区建设到哪里,产业园区就跟到哪里。该县在搬迁群众集中的县城和白石山两个安置区周边,配套建设大规模、高规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确保搬迁完成一户、产业覆盖一户、增收脱贫一户,真正做到就业零距离、打工零风险、创业零成本。

  “从家到厂里不过几分钟的路程,上班时间比较宽松,家里老人、孩子有点什么事也来得及照顾。”在沛福箱包加工厂,陈树兰向记者表达着她对现在幸福生活的感受。“以前我没做过机工,是小区‘有事做’服务中心给我推荐了这个工作。刚一来就有专业的师傅手把手地教。现在越来越熟练,每月能拿2000多元,加上孩子爸爸在县城打工的收入,家里每月能进六七千元,过日子富富有余。”陈树兰笑呵呵地说。

有了一技之长的陈树兰,通过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记者 周亚彬 摄

  “企业入住产业园区,政府给了很多优惠政策,除培训期间给工人发放培训费用,购置机器设备还会给予企业最高50%的补贴。政策相对比较宽松,办理各种手续更是一路绿灯,我们厂的营业执照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办下来了。”沛福箱包加工厂厂长田晓磊说,“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扩大规模,在箱包加工的基础上,增加设计、销售等环节,做箱包生产全产业链,同时做好员工技能培训,带动更多搬迁居民就业脱贫。”

  此外,涞源在其余17个安置区周边大力发展扶贫车间、光伏电站和“三种两养(食用菌、中草药、黑木耳种植,生猪、蛋鸡肉鸡养殖)”产业,多渠道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同时,结合产业园区发展和用工需求,制定菜单式培训方案,通过举办劳动力培训班、引进特色项目等,多举措促进搬迁居民实现就业。

关键词:易地搬迁 扶贫责任编辑:李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