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光阴似箭。2018即将结束,这一年,是他们,用善举筑起一幕幕温暖的瞬间;是他们,给我们力量,告诉我们生命有无限潜能。有人告别过去,传奇落幕,有人开启新的征程,书写辉煌。也有人生命停止在2018年,却终究不朽...这一年,是谁让你欣喜若狂?又是谁让你泪流满面?回顾是庄严的告别过去,也是新希望的开始。
一辈子做11万多件好事的沈汝波
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燕赵楷模沈汝波。记者 张艺萌 摄
2018年6月1日凌晨1时15分,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燕赵楷模沈汝波因食道癌去世,享年58岁。
沈汝波生前是秦皇岛市海港区先茂里社区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1978年,18岁的沈汝波参军入伍,立下了“一生要做10万件好事”的誓言。1983年,沈汝波退伍来到秦皇岛工作。他知道,10万件好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这不是儿戏,更不能因任何事而终止。于是,沈汝波把做好事当成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行为。捡垃圾、扫楼道、巡小区、清广告、掏水井等,近40年来,他坚持每天为群众做好事,用11万余件好事践行着当时的誓言,传递着温暖社会的正能量,把用来计数的“正”字写满港城。
隐姓埋名37年的一等功臣吴洪甫
老兵吴洪甫
吴洪甫1959年入伍,1965年退役。退役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队的一名标图员。
1962年9月9日,一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由平漂岛上空窜入江西省鄱阳湖上空,吴洪甫迅速把“U—2”飞机的航迹标在标图板上并传给指挥部,三枚导弹直冲云霄,敌机瞬间便被击落,这是世界上首次用导弹击落“U—2”飞机,吴洪甫等人记大功一次。
退役后,即使在儿子致残、母亲瘫痪、妻子股骨头坏死,日常生活举步维艰时,他也守口如瓶,从不向家人提当年战斗经历,也不向政府提要求。那时关于中国击落“U—2”及美国无人驾驶机的故事,地方上传得很离谱,村里有些人多次到家里要他证实或者讲述相关细节,但他总是说自己一直在后勤部门工作,这些事一点也不清楚。他把立功证书压到箱底,严守国家机密和军事机密37年。
见义勇为吕保民
最美退役军人吕保民和他的妻子。记者路娟摄
9月8日7时左右,无极县南汪村开小卖部的曹爱芳和儿子翟佳成到县城进货时突然遭遇歹徒张某抢包,母子二人与张某拉扯过程中,张某恼羞成怒,掏出匕首将翟佳成刺伤。在市场里经营鸡蛋摊位的吕保民见状急忙上前制止。面对利刃,赤手空拳的吕保民没有丝毫退缩,歹徒几次想夺路逃窜,吕保民都紧追不舍,试图将其制服。在随后赶来的热心群众帮助下,张某最终被困进了一个木箱中。
在与歹徒搏斗的过程中,吕保民身上共受5处刀伤,其中一处刀口很深,多侧肌肉断裂,医院为他先后进行两次手术。经过十余天ICU的抢救治疗,吕保民最终脱离危险。
吕保民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广大群众和网友的赞誉。9月18日,河北省文明办授予吕保民“河北好人”称号。
寒门学子王心怡
王心仪。记者郑白摄
2018年7月,一篇名为《河北一寒门女孩707分考入北大!她写的“感谢贫穷”一文看哭了所有人……》的文章火爆网络,一时间,贫穷到底值不值得感谢这个极具话题性的问题,在网上引起广泛热议。
这场辐射全国的网上热议起源于刚刚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河北女孩王心仪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她参加北大自主招生初审时的自荐信,原本没有题目,后被媒体冠名为《感谢贫穷》,在网上被疯狂转载。
文章中,她满怀深情地感慨:“贫困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夺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贫困农家女孩直面生活考上北大,这个励志故事在网上引来赞声一片,同时也引发争议。不少人认为,她要感谢的不应该是贫穷,“感谢贫穷”是一碗“毒鸡汤”。
面对争议,王心怡认为,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可能比较困难的经历,不愿意去回忆的过去,但是我的态度是我愿意去写下这些,或者是我可以去发表这些让大家看到,是因为我可以正视它,我有勇气去面对它,就代表着我已经不在意了。如果在感谢后面非要加一个词的话,我会感谢所有人。
“暖警”杨振宇
杨振宇本人。河北省公安厅供图
2018年7月5日,一段视频在邯郸市民的社交圈儿中广泛传播:
炎炎夏日,一名男子醉卧街头。旁边,一位警察弯着腰,拿着一把折扇,不停地给醉酒倒地的男子扇着风……一时间,发生在邯郸的这一幕感动了万千市民与网友,那位扇扇子的警察就是杨振宇——邯郸市公安局丛台分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民警。
孰料,就在大家还在赞叹杨振宇扇扇子的感人事迹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因长期高负荷工作,8月15日下午,杨振宇在办公室内突发脑出血,经抢救无效,于次日7时45分溘然长逝,年仅32岁。
人民日报新媒体报道说,他是“暖心民警”,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并转发了杨振宇妻子金秋《回忆我的杨先生》——邯郸警嫂写给因公殉职丈夫的悼念文章。
光明网报道说,不论是疑难案件,还是重大任务,杨振宇总是冲锋在前,并屡破大案。短短四年时间,他办理涉众型经济类案件21起,其他刑事案件80余起,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40余人。
多家媒体称,杨振宇是一个“暖心民警”,是领导充分信赖的好民警,同事公认的好战友,父母妻儿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十年来,他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割皮救父康静
康静。图/石家庄发布
4月2日,平山。一场意外让53岁的农民工康青海全身严重烫伤,面临生命危险,亟须植皮。
30岁的大女儿康静决定“割皮救父”,从两个大腿上取出全身体表面积16%至18%的皮肤,即16至18个手掌大小的皮肤移植到父亲身上。
18块手掌大小的皮肤,疼痛程度及后期影响可想而知。面对如此罕见的大型复杂皮肤移植手术,一个柔弱女子,一个还处在哺乳期的母亲,她毫不胆怯,义无反顾选择割皮救父。面对嗷嗷待哺八个多月大的女儿,为不影响哺乳,康静硬生生谢绝使用止疼泵。作为女儿,她的大孝善举令人感动,身为母亲,她的伟大同样令人钦佩。
“羔羊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康静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这句话,身体力行地为一家人点亮了生活的希望,为社会树立了大孝至爱的榜样。
不打针爷爷胡皓夫
胡皓夫。图片来自央视截图
胡皓夫,全国知名专家、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20多年来,他只给一个孩子打过针,被孩子亲切地称为“不打针爷爷”,8毛钱的药能治好病,他从不开1块钱的。
他曾登上央视《新闻1+1》表明坚决反对滥用抗生素的态度,连白岩松都为他点赞。
1月24日,胡皓夫因病抢救无效于当日6时56分在石家庄逝世,享年88岁。老人走了,但他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中青年医生。
“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老人方桂馥
方桂馥老人。尹微 供图
他很“抠门”,用着旧式的烟斗、大茶缸子,拾别人的旧衣服穿,被褥破旧不堪也舍不得扔。
他又很“慷慨”,将自己一生的积蓄——85张存折及现金约50万元,全部捐出。
他是方桂馥老人,今年96岁,是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离休教师。以老人捐款为基础,学校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方桂馥奖助学金”,专门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的在校生,至今已有34名学生受益。
2018年6月,方桂馥当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此前,他还被评为“沧州骄傲”十大新闻人物。
老人说,捐款是他多年的心愿,他希望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学有所成。
义务理发55载的贾潮江
贾潮江。图片来自中国文明网
30年前,正值壮年的贾潮江走进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拿着介绍信,满腔恳切地毛遂自荐,要为那里的所有战士义务理发。从那天起,每个月乘火车往返唐山、北京,用两天的时间给国旗护卫队的战士理发,就成了贾潮江生活与生命的一部分。
如今,年近七旬的贾潮江依然重复着这条路线,只不过,这条路线早已变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路网——除了北京,老人的足迹还到过天津、山东、河南、辽宁等多地,家乡河北省玉田县的广场、公园、医院,更是他义务理发服务乡里的根据地。数十年下来,尽管也会腰酸背痛,尽管电动自行车无法遮风挡雨,但这位老人的脚步从未停歇。
义务理发50多年,服务国旗护卫队30年,贾潮江已经义务理发累计40多万人次,先后骑坏了12辆自行车,用坏了45把理发工具、38把剃刀、34个理发工具包,行程累计60万公里。
“山村鸿雁”原海平
尽管便捷的网络通讯已逐渐取代鸿雁传书,但在张家口市万全区北部山区的村村落落,依然有许多人在期待着一个绿色身影的到来。他,就是万全城邮政支局的乡村投递员原海平。
他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按定点、定人、定路线、定出班和回班时间“五定”走班,每天投递三个频次,来回60多公里的山路,为用户投入信件100多封,投递出去的信件多达200多件,无一差错。每当遇到“原地查无此人”的疑难信件,他不是简单地按规定一退了之,而是利用休息时间认真核对准确的地址和门牌,直到妥投为止,赢得广大用户的广泛赞誉。
参加工作10多年,累计行程20余万公里,负责26村和一个乡的邮件投递任务,为党和人民传递声音,为群众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
“大国工匠”环卫工人李德
李德在车间捣鼓零件。徐亮摄
河北沧州人李德,身上贴有很多“撞色标签”:既是环卫工人,也是首位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大国工匠”;一手拿着初中文凭,另一手却有9项国家专利,100余项技术创新;既是屡屡获奖的武术冠军,也是几次心脏病突发紧急送医的病人……
自1982年进入环卫系统,36年来,李德从以身作则、不眠不休工作的拼命三郎,到寻求技术突破、提高机械化作业率解放双手的专家,他用自主创新真正改善了这份曾被戏言“顶风臭八里地”的工作。
小型粪便机械化作业车、自动压缩式固液分离吸污车、多功能高压冲洗车……从2004年开始,李德的发明填补了我国特种设备及特种车四项空白。14年间,他靠着自主研发,让沧州运河区公厕管理的粪便清淘机械化作业率从18%提升到了98%。2018年5月,他从全国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被选入中组部组织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国情研修班,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航天工业、核工业、汽车制造等各行各业的69名顶尖人才一起学习。
乒乓球基地创始人王庆广
1976年,王庆广在留村小学上乒乓球公开课。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供图
他曾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体育老师,后来却成为全国知名的乒乓球训练基地创始人。
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乒乓事业,被誉为“走在世界冠军前面的人”。
他就是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创始人王庆广。
年已八旬的王庆广,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操劳,帮助一大批孩子走出农村,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从白手起家,把一个正定县留村乒乓球业余体校,奇迹般的发展成为国家级乒乓球训练基地,传播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自强之音。2008年和2012年残奥会,中国残奥乒乓球队就是在正定进行训练,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这里被誉为“国家乒乓球队的福地”、“世界冠军的摇篮”。
从乡村业余体校到国家级训练基地,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走过的这段不平凡历程,就是王庆广平凡而传奇一生的真实写照。
2018年6月17日18时,84岁的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创始人王庆广,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乒乓事业。
(中国文明网、长城网、河北新闻网、邯郸新闻网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