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碾六兄弟”的相聚,等了整整60年。
6个村的父老乡亲们相约,向着东北方向的黄壁庄水库三鞠躬,那里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家园。四五位90来岁的老人,在孩子们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行礼之后,已是老泪纵横。
2月19日,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来自平山县平山镇西水碾村、东水碾村,两河乡新水碾村,南甸镇水碾村,王坡乡水碾小队,和石家庄市鹿泉区东升村(搬迁到鹿泉区的水碾村)的近千名父老乡亲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共庆元宵佳节,畅叙乡愁乡情。“水碾本系一株花,迁建六处各成家。代代子孙勿相忘,木本水源永相洽。”这是一首刻在迁建纪念碑上的诗,它讲述的是发生在水碾村的故事。水碾村是黄壁庄水库移民村,当年是滹沱河南岸的富庶村庄之一,有耕地6300多亩,稻麦两熟,年产粮食300多万斤,所交的公粮数量比整个阜平县还要多。1959年,为修建黄壁庄水库,位于淹没区的水碾村村民含着热泪离开世代生息的富饶家园,经过数年的辗转搬迁,形成了今天的6个“水碾”。
“搬迁60年来,这是6个水碾村的第一次‘大团圆’,看见这里的人亲、地亲、一草一木都分外亲。”来自石家庄市鹿泉区东升村的郄平丽第一次到西水碾村,说起自己的心情,她分外激动,“我4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获鹿县(现在的鹿泉区)。当年为国家做贡献,我们一个水碾分6处,现在6个村都发生了新变化,村子美、人和睦、事业兴旺,心里头能不高兴吗!”
西水碾村的孙大爷今年91岁了,他见证了搬迁60年来村庄的沧桑巨变:“刚从库区搬出来的时候,这里全是碎石和杂草。村支部带领大家艰苦奋斗,发展生产,今天的西水碾,是省级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镇,村子越来越漂亮,老百姓越来越富裕。”
大搬迁的历史,在水碾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更在平山历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移民工作高度重视,在政策、科技、经济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不断探索出了“迁、帮、包、并、转、补”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帮助移民克服困难、发展生产、建设家园、脱贫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天,6个水碾村都带来了各自的文艺节目,载歌载舞讴歌新生活,讴歌党的恩情。诗朗诵《我们都是水碾人》回顾了当年滹沱河畔水碾村美丽富饶景象,展示了当年2000多名水碾人为修建黄壁庄水库舍小家顾大家,分迁到高岗旱岭重建家园的感人壮举,体现了平山县移民群众以苦为乐、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和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家国情怀。
来自6个水碾村的党支部书记互赠同心结,他们表示,6村同心,相互支持,在小康路上“比学赶帮超,共踏新征程”。
站得高,看得远。记者 商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