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个部门近日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部署了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着力增强人民群众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等三方面行动任务。
其中,《行动方案》确定了到2020年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诸多目标: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养老机构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8年版《世界卫生统计》(World Health Statisitcs)对各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有一个排名,中国以76.4岁位于全球第52位。但是,中国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则表明,2016年中国的人均寿命已达76.5岁,不同的统计当然略有差别。
现在政府部门发文要求到2020年将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只是比过去增长0.9或0.8岁,看起来也都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
然而,相较于其它更可能实现的目标,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等,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却是一个非常不容易实现的目标。
决定人的健康长寿有遗传和后天因素。目前基本能证实的是,遗传因素可能占30%左右;70%是后天因素,包括个人和社会、经济收入、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健康长寿,或决定了大部分人的健康长寿以及决定一个人的大部分健康长寿,早就有很多研究结果。2018年基于美国疾控中心(CDC)数据库、美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库大量人群的研究发现,只要拥有5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可以让人们延长10年寿命。
这5大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不吸烟、健康饮食、定期锻炼(每天约≥30分钟的适度到强化运动)、保持健康体重(维持正常体重指数18.5-24.9)和适度饮酒(女性每天饮酒的酒精含量5-15克,男性每天饮酒酒精含量5-30克)。5种健康生活方式全部遵守者与全部不遵守者相比,50岁时预期寿命大幅延长,女性延长14岁,男性延长12岁。
中国虽然尚无这样的大规模人群的研究,但是,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得出了相似结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顾东风团队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增加一项健康生活方式,癌症风险下降约6%;同时保持6项健康生活方式,与不超过3项健康生活方式个体相比,癌症风险将会降低17%。
6项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吸烟、保持健康体重、体力活动充足、限制饮酒、充足的豆类和蔬菜水果摄入,以及限制红肉摄入。显然,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只是让癌症风险下降,也是在让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下降,发病率降低,当这些最容易夺去人们生命的重大疾病风险和发病率下降时,人的寿命也就自然延长。
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体育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也共同制定《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可以看作是实施上述《行动方案》的路径和方法,也就是推广“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和心理健康等4个专项行动。到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2025年达到25%。
这些健康生活方式如果能成为所有国人或大多数国人的日常行为,要在2020年达到人均寿命77.3岁或更高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通过科学传播让公众知晓并遵循,以及化为行动。
事实上,除了科学传播比较弱以致国人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比较低,同时参差不齐外,还有千万年来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抵制,也会阻碍《行动方案》目标的实现。例如国人对烟酒的喜爱和大量消费。
中国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烟草生产和消费的7项世界第一,烟叶种植面积、烟叶收购量、卷烟产量、卷烟消费量、吸烟人数、烟草利税、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7个方面位居世界第一。
在数字上体现为:
——3.2亿中国烟民数量占全球吸烟总人口的1/3,与美国人口总数基本相当;
——中国烟民每年消耗的香烟数量达2万亿支,连起来可以绕地球4192圈;
——中国每年死于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达110万人,每天都有3000人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超过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
——中国生产的香烟占全世界香烟总产量的40%,全球每10包香烟中就有4包是中国制造的,但90%以上都被国人消费,也通过二手烟三手烟危害更多的中国人。
可见,仅仅培养不吸烟这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有可能让中国人更为健康长寿,达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77.3岁。这也意味着,如果不采用强力手段禁止烟草消费,中国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就难以培养起来,健康长寿也很难实现。(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