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关于“学英语”的辩论登上了热搜第一。有网友发表了这样一条微博:“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件废物技能。浪费了我们无数人力财力,牺牲了孩子们宝贵的童年……”此话一出,立即引发争议。王思聪随后发微博“回怼”,他认为,尽管出国可以用翻译软件,但这些软件并不能翻译出文化。
要不要学英(外)语,隔三差五就有争论,总之是两派,学和不学,赞成和反对,是与不是。
从几个方面观察,就可以知道,外语是学还是不学,是可有还是可无。
①语言是获取完全信息的渠道
人们的衣食住都需要信息,有了充分的信息,并能获取相对而言比较完全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当然首先是在思维上有了比较、分析,才能提升认知和理性。因此,从文化和精神层面看,学外语是获取全面信息的最重要方式。
在信息时代,信息很多很复杂也虚虚实实,而且可以说,真实的信息不是太多,人人都可以发表信息,发出的信息要么是一知半解,要么是残缺的,都是不完全的信息,因而充斥网络和各种载体的信息有相当多的是虚假信息。为此,现代人对于信息首先要做出真假的判断。
如果仅仅靠一种语言来收集和分析信息,显然做不到信息的交叉证明,这是判断信息真假的要义之一。要经过不同语言对同一信息的交叉证实和判断,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这在科学上属于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当然属于文化,也属于思维模式,所以用不同语言来收集、获取关于同一事件的信息,既可以获得真相,也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辨别很多谣言和骗局,如酸性体质,草莓残留22种农药成“最脏”果蔬,美国人疯抢川贝枇杷膏,止咳糖浆是“神药”,味精、黄瓜都致癌,追剧导致视网膜脱落等,如果外语好,对这些信息的科研结果和信息源进行追踪,就很快能发现真相。
因此,科学精神的原则之一是,对所有事物和结论坚持实证和可重复验证,在证实和证伪中,不仅重视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重要方式,而且要获得来源不同的对同一事件的证明。掌握了一门或多门外语,也就能从不同的信源交叉验证一种说法或结论的真伪。
②语言是记录科技成果的载体
中国要崛起,需要在软实力和硬实力上亮相并获得承认,前者的要素之一是国民的科学精神有多少,也即能通过外语获取人类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成为文明的创新者和引领者,后者是要依靠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经济成长以及国家的强大。记录科学和技术成果的是语言,只有经过语言的记录,人类才有可能汲取、借鉴、总结前人的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更为辉煌和更重要的成果,从而改善人类生活,再塑和再创世界文明。
当一种语言能成为记录科技成果的主流语言时,也就表明,科技和学术中心发生了转移。这时,没有成为记录科技成果语言的国家和民族需要学习和掌握记录科技成果的主流语言,这样的学习和转移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甚至连世界科学大神之一的牛顿,在英语还未成为主流语言之时,也不得不学习那时的主流语言——拉丁语。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对《科学技术编年表》所记载的16世纪至20世纪的重大科学成果进行统计学研究后提出了一个定律(汤浅定律):凡是重大科学成果数超过同期世界总数25%的国家,称为科学活动中心。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来,世界科学中心从意大利(1540-1610)开始,经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至美国(1920-),经历了5次转移,科学中心的平均周期为60-80年。
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个标志是,科研人员自然而然地用某一种语言来记录他们的研究和发现结果,并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英国的牛顿(1642–1727)在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但是,那时英国还不是世界科学中心的时候,牛顿不得不或自觉地用拉丁文写成(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而且,牛顿生前用拉丁文分别在1687年、1713年和1726年撰写和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
身为英国人、母语是英文的牛顿为何要花数十年的时间用拉丁文撰写这部经典科学论著呢?这恰恰符合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1540年-1610年的世界科学重心是在意大利,主流语言就是发源于意大利半岛中部西海岸拉丁部族的语言——拉丁语。尽管世界科学中心在1660年-1730年已转移到了英国,但是,拉丁语作为主流语言的影响还会挟强弩之末至少延续影响世界几十年,而且直到今天在所有学科中都可以找到拉丁语的身影和源头,所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是用拉丁语撰写的。
到了牛顿去后的第二年(1728),《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才首次用英文发表。这也意味着科学中心真正转移到了英国,英语也成为学术主流语言。不过,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后又有法国和德国相继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但是法语和德语却并未推翻英语的世界主流语言的地位。例如,1905年,母语是德语的爱因斯坦却用英语发表了其博士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On a new determination of molecular dimensions)。
这只能解释为,法国和德国的科学中心转移是短暂的,英语的主流语言地位还未完全丧失,而且英国在世界各地长期地进行了全面而广泛的殖民统治,巩固了英语的主流地位。再加上从1920年起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美国并直到今天,而美国也使用英语,所以才有了英语作为世界主流语言的长盛不衰。
即便未来中华民族就崛起了,汉语成为国际主流语言,世界各国都必须学汉语,而且学术论文都主要用汉语发表时,中国人也当然要学习英语或德语等外语,因为,这是认识世界获得真相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