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雄安了,雄安我来了”成为很多人的向往。记者 张青果 摄
长城网讯(记者张青果 孙文宾 信贺宁 王林红)春日的雄安,生机勃勃。在“千年秀林”大清河片区,第一批种下的油松满目青翠、玉兰树花香四溢、冬枣树萌出新芽……不时传来的鸟叫声和清爽无比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现在这里有斑鸠、野兔、刺猬、鹌鹑、野鸡等好多动物!”作为“千年秀林”的参建者,中国中铁一局雄安分公司园林绿化专业公司总工杨方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每天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集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园林景观、BIM应用、智慧园区、竖向设计、能源供给等于一体的这个建筑群,被视为中国建筑的创新试验田和未来城市示范区,吸引着太多惊奇的目光、凝聚了太多期望。
两年来,对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的定位要求,河北省委、省政府和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紧锣密鼓推进雄安新区规划编制、生态治理、产业升级、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工作,引导新区建设的先行者积极探索、坚持“雄安质量”,使雄安这座绿色、生态、智能、宜居的高质量未来之城渐行渐近。
汇聚全球智慧 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这个小清扫机器人能完成5个人的工作量。记者 张青果 摄
“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是最大的节约,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雄安新区在规划体系的编制和城市规划设计方面,从一开始就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多种形式汇聚国内外高端智慧,为高端规划的美好蓝图嵌入高质量的基因。
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采取了国际咨询,从279个国际国内顶尖设计机构中优选确定12家参加城市设计,经评议推荐出3个设计方案,国际咨询成果被充分吸纳到相关规划中。
两年来,由中规院、中科院牵头,吴良镛、张锦秋等60多位院士和设计大师,以及300多名规划建设领域顶级专家参与了规划编制和评审论证。累计组织1000多名国内外的专家、200多个国内外的团队、2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推动规划编制工作。
在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中,高标准的“精益求精”随处可见。例如,为避免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规划要求起步区机动车出行80%是公交车,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未来城市街道空间将提高慢行和景观断面占比,按照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小汽车的优先次序进行路权分配。分析人士认为,“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的理念将成为今后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
“雄安新区规划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3月5日,相关人士透露,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总体规划、起步区的控制性规划、启动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白洋淀生态治理与保护规划现在已经编制完成。
“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电网施工和安全使用都能得到保障。”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刘亚洲告诉记者,他们牵头编制的《雄安新区电力专项规划》是26项专项规划中唯一一项由企业负责编制的规划,目前也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根据该规划,雄安新区电网依托智慧城市的大数据资源,通过技术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便利化来实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电网建设。
倾心担当使命 不折不扣落实蓝图
杨方(左)和梁凯(右)在自己种植的树前畅谈未来。记者 张青果 摄
“冬枣萌芽迎春来,辛勤员工笑颜开,不徒名来不徒利,只为雄安添风彩!”这是中铁一局雄安造林项目的员工3月27日给苗木浇灌返青水时写的“随记”。
2017年11月“千年秀林”第一期造林工程始建至今,中铁一局紧随新区步伐,分别参加了大清河片区一区造林项目、10万苗景兼用林建设项目、2018年秋季植树造林项目,造林面积约1.9万亩的建设工作。他们秉承中铁一局“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见证了雄安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第一棵常青树在雄安新区的土壤内生根发芽,用207万余株的合格苗木,让雄安质量真正落在实处。
“公司上下对苗木选择、运输、进场检验、修剪、种植等一系列工序都严格按照造林手册标准要求进行。每个地块每个点种什么都严格依照规划。”中铁一局雄安造林项目党支部书记田京利说,为保证苗木质量,采购人员亲自到产地“号苗”,对每一棵要采购的苗木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了进场种植的苗木均达到雄安苗木标准。
“我们种的树有近90种,养护很考验技术水准。大家吃住在现场,除日常工作外,一有闲暇就组织人员培训提升,周末也一样。昨天晚上10点了,杨方还到林地测温。”该项目常务副经理梁凯对记者说。而他自己,打正月初八来后,一次还没有回家。
其他最早进驻雄安的企业,作为新区建设的“开路先锋”,也勇挑历史大任追梦圆梦,创造“雄安质量”。
承建京雄高铁第6标段的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为了高质量完成项目,过春节都没有停工,他们坚持用工装保工艺、用工艺保质量、用质量保安全,确保了工程内实外美、一次成优。“仅桩基施工质量控制方面,我们就上了桩基成孔检测仪、桩基超灌控制仪、桩基成桩检测仪等9种智能化工程设备。”中交二公局副总经理、项目经理王少宏表示。
创新发展模式 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设在市民服务中心的绿能魔盒每天都接待很多游客。记者 张青果 摄
“雄安质量”既包含传统意义上城市建筑质量、社会服务质量、百姓生活质量,更有城市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整体发展质量的内涵。
这从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第一个城建项目——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可见一斑,在这个绿色智慧园区,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落地应用、全方位人文关怀与共享理念成最大亮点。
在雄安,一些新技术的专项标准正在编制。已经植树1000多万株的千年秀林正在进行今年的春季栽种,大到工程指挥,小到苗木选择、采挖、浇灌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雄安标准”,每棵树都有二维码可以追溯信息;在建的京雄城际铁路运用BIM技术改善工程设计三维体验,每根钢梁都能在虚拟雄安中找到映照,一个控制阀门都可以被赋予一个IP地址……
白洋淀治理也打造了“天人一体化监测体系”:无人机搭载5G终端和4K摄像头进行持续航拍,无人船不间断走航监测,实时回传数据。
未来的雄安,将构建全域智能化环境,建立城市智能运行模式,建设智能能源、交通、物流系统等;构建城市智能治理体系,建设全程在线、高效便捷,精准监测、高效处置,主动发现、智能处置的智能政务、智能环保、数字城管。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雄安新区势必要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道路,在“不同以往”中实现“不同凡响”,在写好“雄安篇章”中成就“雄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