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清明•乡愁丨涵养更深沉的家国情怀

来源: 长城网综合   作者:王迪 
2019-04-04 21:52:00
分享:

 

扫码看全文

  清明,是一柱香、一捧土、一份思念,是对遥远故土的一抹淡淡的乡愁。没有故园就没有远方。只有根脉绵延,才有薪火相传。乡愁乡恋,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情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归途:懂得“我是谁”的真正意涵

  若以乡或镇为行政单元,恐怕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异乡人。绝大多数人都离开自己的故乡,或在外打拼,或置业他乡。对每一个异乡人来说,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固守原乡的安土重迁,既没法想象,也无从可能。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清明,才显得别有一番深意。

  现如今,对每一个异乡人来说,家,可能有着双重甚至多重的涵义,它或意味着暂时寄居的处所,或是作为不动产的某个房子……,但唯有清明的寻根祭祖回家,家才复归其最原初本真的意涵:作为乡愁的唯一源头。“几家坟上子孙来”其实也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的,“埋葬亲人的地方才是故乡”。看来,东西方文化表面上千差万别,但在对家或故乡的定义上,二者其实并无本质差异。

  对于故乡,如果说最普遍的一个解释是,它定义了我们从哪儿来,那么所谓乡愁,则正是维系我们和故乡的那根无形的情感纽带。而清明的意义,就在于提醒我们,不管我们离开故乡有多远,也不管我们要走向何处,都有必要回溯我们的根源:既要明确到哪儿去的方向,也要记得从哪儿来的起点,唯此,我们才有可能懂得“我是谁”的真正意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起点:涵养更深沉的家国情怀

  擦擦墓碑上的浮尘、追忆先人的音容笑貌、聊聊家里的新变化……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关于清明节的私人记忆。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维系家族感情、延续家风家训的一种纽带。但是清明又不仅仅和“家”有关,“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的《清明》胸怀古今、意蕴深远。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一种自家而国、浑然一体的情感触摸,是中华民族的公共记忆。中国人历来都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清明节这个旨在杳思远念、慎终追远的节日,除了祭拜自家先祖,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做出牺牲的人。

  这两天,很多人的朋友圈被四川凉山森林大火中牺牲的30位烈士刷屏,也有很多人关注着埋骨异乡60余载的志愿军烈士魂归故里。他们虽然远隔时空,但是精神却一脉相承。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从古到今,有无数这样的中华优秀儿女前仆后继,为国为民奉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最近,退役军人事务部等10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清明节期间开展“传承2019清明祭英烈”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部署开展以缅怀英烈、传承英烈精神为重点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祭奠英烈活动,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对为国捐躯的英烈们的告慰,是对生命的由衷敬重,是在清明祭中庚续我们红色的血脉。

  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起点。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涵养更深沉的家国情怀,为更好地出发积蓄更多的激情和力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清明民间习俗

  清明节是我们汉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三大祭祀节日之一,在我国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原本每年春分后的十五天都属于清明节,后来在1935年,国民政府将每年的4月5日定为国家法定节日——清明节,一直沿袭到现在。清明节虽然是以祭祀为主题活动,但在全国来说,还有很多其他民间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扫墓。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都有在清明节扫墓的习惯,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总会赶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故土,为祖宗先人扫墓祭祀。在祭祀扫墓时,一般都是先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后摆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比如磕头、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说一说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后来又是如何妥善处理的,让先人不必惦念牵挂等等,表示对先人的关心和忆念。

  根据所在场所的不同,清明祭祖一般分为墓祭和祠堂祭两种。古代皇帝一般都会建立自己的祖祠,也称太庙;富贵人家大多也为祖先修筑祠堂,可以在祠堂里祭祀;但大多数老百姓还都是以墓祭为主,所以清明祭祀一般被称为扫墓。

  ▶▶烧包袱

  清明祭祖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有些家庭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无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因地制宜的办法——烧包袱。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实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摆设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门口、路边、河边“烧包袱”,包袱里面大多也是一些纸钱、冥币、金银箔纸叠成的元宝等等。

  ▶▶拜“城隍爷”

  在明、清、民国时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很盛,城隍庙里供的就是“城隍爷”,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去城隍庙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等等。

  ▶▶踏青

  踏青也叫春游,古时候称探春、迎春。清明时节,正是万物复苏、春光明媚,四处生机勃勃的时候,是郊游的大好时机。传说踏青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每年春天,大家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到唐宋时期,这个习俗尤为兴盛。

  ▶▶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也是流传已经的古老习俗,最早叫荡千秋,后来因为某些方面的忌讳,改为荡秋千。开始的秋千都是由树枝做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渐发展成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能锻炼人的胆量,让人更加勇敢,又能增进身体健康,至今仍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拔河

  拔河的游戏,我们小时候一般都玩过,这个活动其实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盛行,但最早的名字叫“牵钩”、“钩强”,到唐朝时期才开始叫“拔河”。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期间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所以从那时起,拔河就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了,一直流传至今。

  ▶▶蹴鞠

  这是我国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用皮革做成,球内塞满羽毛。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期间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并且有了比较健全的比赛规则。到了清朝中期,随着现代足球的传入,传统的蹴鞠活动很快被取代。不过在2004年初,国际足联还是确认了足球发源于中国的这个事实。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喜欢的活动之一。春季刮风的天气比较多,春光明媚,万物更新,大家都喜欢去郊外玩一玩,放风筝也便成了郊外活动的项目之一,不但小孩喜欢,大人也喜欢,不但白天放,晚上也有人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清明风俗美食

  ▶▶青团

  在我国的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有清明饼、清明团子、艾叶粑粑等不同称呼,是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在石舂中舂合,将青汁与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在其中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苇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而成。蒸熟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当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美食。

  ▶▶艾粄

  “粄”在客家话中表示各类糯米或者糯米做的糕点,而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常吃的一种传统小吃,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制作而成,因为其中加入了艾草,所以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

  ▶▶馓子

  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在我国南北两地都有出现,只是用料不同,北方馓子用小麦磨成的面为主料制作,而南方馓子则是多用米面为主料。在古代,馓子被称为“寒具”,人们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所以要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天)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将炸好的馓子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食用。

  ▶▶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在清明节吃一个鸡蛋,能让自己在一整年都有好的身体。其实这种习俗起源于前秦时期,在一些地方在清明节这天有禁火吃寒食的风俗,所以人们将煮熟的鸡蛋当做这几天的食物。如今人们在清明节不但吃鸡蛋,还有“画蛋”和“雕蛋”等活动。

  ▶▶薄饼

  厦门的民间有清明吃薄饼的风俗,一家人在进行了祖先的扫墓活动之后,聚在一起吃薄饼。如今在闽南等地还保留这样的传统。当地人在吃薄饼时,喜欢在薄饼中加入一些海苔、炒熟的鸡蛋丝或是一点辣酱食用,而刚刚做好的薄饼吃起来风味更佳哦。

  ▶▶清明饭

  每逢清明前夕,很多人都要去野外采集各种可以食用的青草药,用以制作清明饭。在清明饭中有艾草、麻叶、鸡矢藤、荠菜、枸杞叶等青草药,将它们洗净后煮熟,与事先准备好的糯米与大米混合的米饭中搅拌均匀,并加入红糖上锅蒸熟即可食用。

(据浙江新闻网、光明网、央视网等综合)

关键词:清明,乡愁,习俗责任编辑: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