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长城评论】“国花”,谁说了算?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松晓 
2019-07-17 16:10:37
分享:

  ●特约评论员 松晓(四川)

  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发布《征求牡丹为我国国花意见的通知》(中花协字〔2019〕16号),并在中国花卉协会官方网站发布《投票:我心中的国花》,面向公众开放网络投票通道,征求社会对推荐牡丹为我国国花的意见。7月15日至7月19日15:00,公众可以通过PC端和手机端投票表达自己的意愿。

  此前的6月29日,中国花卉协会经过充分研究论证,表决通过确定牡丹作为国花方案。下一步,该方案还根据投票结果,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并由全国人大正式确定。

  7月16日,澎湃新闻进入上述投票页面发现,相关网站并不显示实时投票结果,若不同意牡丹为国花,网友还可以选择梅花、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茶花、荷花、桂花、水仙等方案提交。

  投票一出,最激动的莫过于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这两个地方使出浑身解数,号召当地民众来投票,场面不可谓不热闹。然而,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发动全国的投票,实际上,目的却很明确,面向公众开放的投票通道,只是为了将推荐牡丹作为国花,来得更“名正言顺”一些。

  其透出的另一层意味,是“征求意见”只是一种形式。即,投票只是走个程序,反正最后结果可能都一样。按照这种逻辑,就很容易理解了。之所以洛阳和菏泽,在投票一开始,就使出那么大的劲头,是因为两地与牡丹颇有渊源,洛阳有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菏泽又素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称。如果最终牡丹定为国花,那么对两地在相关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必定有所助益。

  可问题在于,要不要定国花,以及怎么定国花,不是一个投票结果就能决定。因为,国花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图腾,投票是不是全民投票,是不是没有预设结果的公开投票,这些都要有透明的程序和严格的划分标准作为前提。

  就好比一提到郁金香,就会想起荷兰,一提到日本,就会想起樱花,一个国家,选择某种花作为国花,总是有原因。但是,中国的国花没有定下来,一种说法是它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且丰富,民间和官方对于国花的理解,还没有达成共识。

  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以梅花、兰花、菊花、莲花为例,在中国古代,不同朝代不同诗词中都出现过他们的身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等等词句,难道它们就没有成为国花的潜质吗?换句话说,可能在不同人眼里,国花就会有不同的选项,单纯以牡丹来定国花,很显然,公平和客观上还欠缺一丝考虑。

  当然,或许这个投票本身不是为了定牡丹为国花,而是为了测试民间意向,看看大家心中,哪一种花成为国花的概率大一些。然而,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就更加没有必要让民众来投票谁是国花了。

  因为,是否为国花,从短期意义上看,无非是给一种花镀金,将一个地方对某种花的种植和推广战略又提升一个台阶,而从长期意义上看,国花是否为国花,基于国人长久培植的文化习惯和对花的理解。这也很容易“弄巧成拙”,假如到最后,全民投票定国花变成地方争抢国花“发源地”的比赛,或者变成一场附加经济利益的“取巧”行为,势必就会显得太庸俗。

  这种走偏的现象也不是没有。前几年有些地方,不是就发生过为了争抢谁是某某名人、某某文化的发源地,而争得头破血流的事情吗?或许国花只有一种,但应强调的是,民众对待历史和文化的态度,更需要得到尊重。

  这样的投票,很容易就会演变成一场众说纷纭、你一言我一语的“全民争吵”。最终,要不要定国花,要以怎样的方式定国花,以及定国花的意义在哪儿,也会在争吵声中逐渐被淡化。

  所以,有必要思考一下,能被称为国花或民族之花的植物,到底是应该由政府机构授予,还是由正式、全民意义上的公开调查结果来定呢?

关键词:国花,牡丹,投票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