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大暑| 几千年前的“花式”避暑是这样的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郑梦婷 张瑞雨 
2019-07-23 12:14:14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郑梦婷 张瑞雨)今天10时50分16秒,大暑如期而至。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热死泥鳅”“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等谚语。

  大暑为啥这么热?

  7月底到8月初,是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的活跃期,它时常盘踞在我国东部地区,强盛的时候,可西进控制到我国西南地区东部,滚热的地面,烘烤着大气,使气温居高不下。

  自入夏以来,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散失的热量,持续不断的积累,到大暑期间,积累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的炎热才会“榜上有名”。

  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记载,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那么,河北省大暑期间的天气会热吗?预计23至24日,中南部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4-37℃!

  如何“清凉一夏”从古至今都是“热点话题”,在几千年前的炎炎夏日里,除了勇气,古人都发明了哪些避暑“黑科技”?

  古代的“空调房”到底有多优秀?

  在汉代时,我国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空调房”,只是那时的“空调房”被叫做“清凉殿”,是皇家御用的豪华避暑套房。“清凉殿”的降温陈设极有巧思,以玉晶制成的盘子盛放冰块,放在膝前,仆人相对而立打起扇子,凉风送爽,可以起到双重降温的效果。

  到了唐代时,“清凉殿”进化为“含凉殿”,临着太液池傍水而建,通过“冷水循环”的机械原理,即可实现自然降温的效果。不少达官显贵的家里,还会修建“自雨亭”。将冷水引入屋顶,通过模拟“循环降雨”的过程,实现建筑的一体化降温。这大概算是古人对于“人工降雨”的先锋实验了。

  到了明朝,“空调房”开始从高阁走向民间。私家“凉屋”成为老百姓炎炎夏日的心头好,通过“地井开孔送凉风”的方式,将“空调房”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除了“空调房”,行走在舌尖上的中国人,对“冷饮”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舌尖上的花式冷饮才是千年网红

  古人的“冷饮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就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载,可见那时的古人已经发现了“加冰”的妙处,糯米酒加上少许冰块,既可以强化醇香的口感,又能起到清凉解暑的效果。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从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到了唐宋时期,冷饮业务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武林旧事》中记载,宋朝街市上的“雪泡豆儿水”、绿豆水、荔枝膏水等“花式冷饮”随处可见,热销单品“雪泡梅花酒”更是开了“雪泡+果酒”的先河。夜市的冷饮铺不到三更不打烊,火爆程度不亚于现在的网红饮品店。

  到了元代,冷饮中的乳品元素被发扬光大。“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的“冰酪”惊艳了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这才有了现代版的“冰淇淋”。

关键词:24节气,大暑,避暑责任编辑:郑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