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陆玄同(广东)
守着村子里政府投资修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当地民众却依旧要去四处找水、挑水。政府当初许下的承诺,成了空喊,连个回响也没有。
据@央视财经消息,云南宣威市旧屋村里,目前有240多户人家至今饱受吃水难的困扰。据悉,早在十年前,当地政府为了解决村里的吃水问题就修建了饮水工程。但现在,村里几个有着“宣威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字样的蓄水池并没有水。据当地村民反映,从2010年蓄水池建成至今,蓄水池一直都是空的。
一边是“饮水安全工程”赫然醒目,一边是老幼妇孺找水、挑水,希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上,横亘着形式主义的浮桥。
更魔幻的是,当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的文件上写着“工程完工于2010年底,总投资近21万,目前运行良好”,可现实是“基层水务介绍,当时工程建设资金只有7、8万元”。不只是21万被严重缩水,不知去向,还有“目前运行良好”令人哑然的验收。
试问,一个从未通水的水利工程是如何被认定为“运行良好”的,当地又是哪来的底气可以信心满满地说“老百姓家家户户都通了水”?
面对这种台词戏法,或许,我们能够从当地水务所工作人员的说法中窥得一丝半缕。“这个地方太偏远,给多少都填不平,基础设施又太薄弱,所以,老百姓就找茬,有天灾,也有人祸”,显然,这样的态度背后夹杂着“穷山恶水出刁民”的韵味,放大了客观困难,把主观责任和义务择得一干二净。有这样的干部,就不难想象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惠民工程会被闲置十年。
随机走访的村民家里的水表。
据了解,坐落在云贵两省交界的大山深处的海岱镇旧屋村,村里只剩一些老人和孩子留守,而每年旱情最严重的一个多月,全家老小齐上阵背水吃的景象,十多年间一直都在持续。或许我们可以问,政府到底为了填平这个“坑”做了哪些努力?面对薄弱的基础设施做了哪些工作?一个长达十年都不曾通水的水利工程,是如何通过验收的?为了通水,各家各户义务挖水沟、埋水管,还掏了30元的“水表安装费”,最终没见一滴水,到底是谁在找茬?
一个被“抛弃”的贫困村庄背后,站着一个个在形式主义台子上表演的官员。水务所工作人员表示“上级部门最终下拨的资金,只有7、8万元”,时任村领导的解释是“水管不够”。总之,他们口中的困难都比当地民众的吃水困难大。
而且,据村民透漏,即便是眼前的这个“陈列品”,还是在原来烤烟站建好的蓄水池的基础上,贴上瓷砖,换了牌子,改头换面成的。如此可想而知,人工费是当地村民自己掏的,而这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仅仅装饰了一番,七八万难道不够?
当地政府部门在搭起花架子上,晒干了面子,也晒干了里子,连一滴水都没有。他们在乎的是拨款是否到了,至于工程是否建好了,验收是否真的过了,都是次要的。
这不仅是形式主义的问题,而是当地部门压根没有正视老百姓的困难。如此,饮水工程就成了一种拨款的由头,关键是文件做得扎实,工程款打得及时,其他的都只是附带品。
图片来自宣威发布微信公众号。
但既然当地政府在媒体曝光后表态正在核查,就希望能够认真对待,查清21万元的去向,查清当年的工程有无渎职、有无收受回扣的干部,该追责的追责,该补救的补救,让这个惠民工程的水真正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