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吴新光)酷暑时节,小米加工进入一年当中的淡季。一大早,威县金华小米加工厂厂长刘瑞华就来到生产车间,查看设备情况。
“现在是生产淡季,一天的小米加工量在12—15吨,阴历八月十五前后新小米下来后,工厂就进入生产旺季了,每天的加工量能到30吨左右。”刘瑞华介绍说。
威县枣园乡小米种植、加工历史悠久,素有“黄金小米之乡”的美誉。当地小米生长期长、营养丰富、米粒香、口感好,市场最红火时规模小米加工厂就有30余家。
威县金华小米加工厂成立于1990年,位于威县枣园乡后辛庄村,是典型的“前店后厂”模式。刘瑞华也见证了威县枣园乡小米产业的成长历程——刚办加工厂时,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很原始,后来陆续上了色选机、去石机、现代化包装生产线,并注册了“金穗泰丰”商标,厂子业务也逐渐从周边县乡拓展到京津冀、河南、山东、山西、深圳等地。
“前几年流行25公斤装的大包装小米,现在,5公斤装的小米成为市场主流,能占到小米加工总量的60—70%。目前包装更多的是5公斤、2.4公斤装的礼品装和真空装。”刘瑞华告诉记者,他们现在非常关注批发商及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并随时进行生产调整。
虽然近年来生产设备不断更新、业务经营蒸蒸日上,但刘瑞华也有隐忧——现在周边村民种威县小米的少了,市场上更多的是赤峰、东北的小米,威县小米产业有萎缩的趋势;企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由于厂房限制,企业很难再扩大规模,更遑论进行小米深加工了。
事实上,刘瑞华所忧虑的这些问题,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早已意识到。“小米走深加工之路、园区化发展是趋势。”威县枣园乡党委书记温东升表示,重振威县小米雄风,必须进行产业突围。
小米这一当地主导产业今后该如何发展?
温东升介绍说,中国农业大学谷物研究院经过多年研究,研发出一些小米深加工样品,比如营养小米粉、小米南瓜粥等方便食品,小米南瓜粥具有即冲即食、现煮风味的特点,比较适合当前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所需。“中国农大也正在寻求投资商、加工企业,准备投产上市这些新产品。我们与中国农大谷物研究所进行合作,破解了技术上的难题。”
刘瑞华也认为,应该在小米深加工上找出路,比如将小米加工成小米面,里面添加黄豆、绿豆、芝麻、花生仁,可以做成快餐主食或者油茶炒面。
如何让小米深加工项目落地?威县县乡两级也在谋划实施当中。
依托教育部“农校对接”工程,威县枣园乡正在着手建设金元农业科技产业园,加大小米深加工力度,延长小米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据了解,金元农业科技产业园是教育部“农校对接”产业帮扶重点项目,也是威县杂粮农业科技综合孵化基地,该项目一期占地40亩,预计12月份可投入运营。新建科技综合楼、展厅和检验检测室、生产车间、包装车间、分装车间、物流车间、仓库以及配套辅助用房设施等。
温东升高兴地说,有了产业园区支撑,就可以将威县以及周边县农副产品直供全国高校后勤厨房,一方面降低了高校食堂采购成本,另一方面威县建立了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助于推进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工体系、经营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