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长城评论】调研变“秀场”,问题就会被“雪藏”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陆玄同 
2019-08-13 16:19:06
分享:

  ●特约评论员 陆玄同(广东)

  调研本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可如今有些干部把调研变成了“秀场”,热衷于表演,卖力做“虚功”。

  近日,半月谈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地方调查研究走了样:有的调查研究“嫌贫爱富、舍远求近”,有的调查研究虚头巴脑拿不出实招硬招。为迎接上级调研,基层一把手成了“陪调”必需品,“迎调”成了基层新负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数据显示,2018年,中央和省、市级到先进县区的调研平均数为71次,到落后县区的调研平均数为20次。还有某传统农业大县因为调研课题和资料丰富,2018年各级调研团队在这个县的金农谷园区调研39次,占到总调研数的42%,而邻近的钨钢工业园区全年调研接待次数为0。再比如2018年某区政府班子成员共陪同上级检查和调研234次,其中区长自己参与过46次;2019年上半年区政府班子成员陪同109次,其中区长参与20次。

  从这一组组对比明显的数据中,不难发现“嫌贫爱富、舍远求近”的调研,来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不是以问题为导向,而是从自身利益得失考量。再看前呼后拥的陪同,则是权力观的扭曲,上级有需要,下级想逢迎。既想要成绩,却又不想付出努力,这样的干部又有什么担当可言。

  正如报道指出的那样,厚此薄彼的调研,屏蔽了情况复杂、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也丢掉了调查研究的初衷和功效。

  不明察,不能烛私。基层治理是复杂的,也正是如此,才需要脚踏实地调研去发现问题,继而为上级决策提供扎实的基础材料,做出科学的决策部署。可一旦把调研变成秀场,变成前呼后拥,问题自然被雪藏,这样的调研要么沦为一纸空文,要么会把决策带跑偏,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基层治理体系和老百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调研是要下一番功夫的,不是到基层冒个泡,要点材料就能实现的。既要和泥巴打交道,也要和群众的疾苦、呼声打交道。但现实的调研不是脚不沾泥土,就是见了百姓绕道走。

  久而久之,于干部而言,调研成了完任务,于基层而言,应付好上级成了硬指标,最终民众的诉求被搁置,问题压在了“五指山”,看似“皆大欢喜”,每个层面都完成了规定动作,实则一个个“坑”被硬生生刨了出来,矛盾也一步步被激化。

  这不仅是干部作风的问题,也是人趋利避害的本能,更是整个环境的熏染。但作为干部,作为管理者,遇到问题能退吗?调研带不回真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就是失职,这样的干部如果依旧处在管理岗位,必然贻害无穷。对于热衷把调研当成耗费公帑和人力物力的干部,必须“零容忍”。既要撸掉不作为的干部,也要创造良性的制度环境,形成长久约束。

  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调研就只能沦为纸上谈兵,或者干脆就是一沓废纸,百无一用。

  从调研地方的选择、路线安排、课题的策划,以及对调研报告的检验,应当形成一个良性闭环,让所有调研都是围着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或民众关切问题进行,才能确保调研不沦为形式主义的秀场。

关键词:调研,基层治理,形式主义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