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牢记嘱托看变化】河北:在新赶考路上交出更多优异答卷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赵娇莹 
2019-10-04 11:15:00
分享:

  长城新媒体见习记者 赵娇莹

    1949-2019,70年峥嵘岁月,70年沧海桑田。70年来,河北这块希望之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七次视察河北,从太行深山到冀中平原,从渤海之滨到塞外草原,燕赵大地处处留下了总书记的足迹。他对这片热土知之深、爱之切,这份关怀也给予河北人民巨大鼓舞。

“循总书记足迹 看河北变化”大型采访活动演播间。长城新媒体记者 卢火青 摄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日子里,长城新媒体特别策划推出“循总书记足迹 看河北变化”大型采访活动,派出九路记者分赴保定阜平骆驼湾、顾家台,石家庄塔元庄、西柏坡,唐山截瘫疗养院、祥富里社区,张家口德胜村、云顶滑雪场及雄安新区,沿着总书记视察河北的脚步,看变化、观发展、望未来,深入采访总书记最牵挂的事、最关心的人,记录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昂扬风貌。在演播间,还特别邀请到河北省委党校教授丁万明现场点评。

  牢记嘱托,践行精神

西柏坡纪念馆解说员何茜茜通过快板的形式讲述西柏坡故事。

  “巍巍太行山连山,群峰挺立接蓝天。就在这个太行山区的老山根儿,有一个不大的小山村。这个小山村,放光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里程碑……”伴随着解说员何茜茜清脆的快板声,西柏坡红色革命精神缓缓沁入参观者心间。

  建馆以来,西柏坡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主题教育以来更是多达460万人次。近年来,纪念馆创新宣教形式,采用快板、民谣等多种方式进行讲解,打造红色舞蹈情景剧,出版红色书籍,为参观者营造轻松愉快的受教育氛围。

  西柏坡精神在传播,也在发展。2013年7月11日,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指导,他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遵照总书记嘱托,我们身体力行西柏坡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近年来,纪念馆在红色旅游发展、推动爱国主义基地作用的发挥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变化,职工精神状态更好了,讲解的形式更多了,景区环境也更美了。”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段彦枫细数西柏坡的变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铸就的红色精神,为燕赵儿女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新时代改革引领者在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也持续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力量。

  30余年前,总书记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经常到塔元庄考察调研,提出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利用临近省会的优势,发展“半城郊型”经济。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013年7月11日,总书记回到塔元庄,提出了“把农业做成产业化”的要求,再次为塔元庄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沃圃生(塔元庄)智慧农业园区航拍图。

  循着总书记指引的路子,塔元庄村引进了北京沃圃生智慧农业园区。“园区应用一套创新种植集成技术,用智能控制大棚,在栽培过程中实现数据化、标准化和流程化,以智慧农业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沃圃生(塔元庄)智慧农业园区负责人梅东在现代化西瓜大棚里向记者介绍。

  “我父辈那时候,盐碱地不能种植作物,现在通过无土化栽培,可以实现一年种三季。”园区技术员夏彦朝感慨于家乡农业发生的变化。

  农业做成产业化,让塔元庄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农民的钱袋子、粮袋子鼓起来了,日子过得舒心多了。塔元庄也定下了新目标:到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用更优异的成绩向总书记汇报。

  从冀中平原放眼望到渤海之滨,唐山抗震精神也鼓舞和激励着人们百折不挠、永远向上。地震没能震倒唐山人的脊梁,反而锻造了他们坚强的意志,让他们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更加勇于追求幸福的人生。

  2016年7月28日,总书记到唐山截瘫疗养院看望正在做康复训练的截瘫伤员,一句温馨的“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给了大家极大鼓舞。

  三年过去了,疗养院又有了新变化。“硬件建设发生了调整,提供了更安全更舒适的环境,精神生活也更丰富了。”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向记者介绍走廊里一幅幅照片背后的故事,“消防上新安装了喷淋和烟雾探测器、为伤员制定了生活菜单……”

杨玉芳、高志宏夫妇现场朗诵原创小诗《我爱你中国》。

  穿着印有“我爱你中国”字样的红色文化衫,杨玉芳、高志宏夫妇深情朗诵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而创作的《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是一个儿子对母亲一生的承诺;我爱你中国,这是一个女儿依偎在母亲怀中激动的诉说……”

  “我创作的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凤凰吟》已经改编成了剧本,希望能够搬上大荧幕。”当下,杨玉芳期待着实现梦想。

  抗震精神不仅体现在亲历者乐观昂扬的生活态度里,更深深融于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中。

  作为震后建成的第一批安居工程,祥富里社区不断用红色教育活动凝聚民心,用传统节庆活动和谐邻里、用文明创建活动美化家园、用群众文体活动激发活力,一个“党旗飘起来、党员动起来、文明和谐家园建起来”的新型社区已经誉满唐山、闻名全国。

  居民在社区文化广场上跳广场舞。

  正在社区义诊活动上检查眼睛的董大爷不停地称赞社区工作:“义诊开到家门口,宣传健康又减轻病痛,我非常高兴。而且社区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每天都有固定安排,小提琴、京剧、绘画……太多了,都忙不过来。”

  祥富里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林静坦言:“社区工作虽然繁琐,但做好了特别有意义。我们的党建工作明确‘幸福家园党旗红’的品牌,开展主题活动,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脱贫攻坚,啃硬骨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秋日湛蓝的天空下,保定阜平县骆驼湾村数十名村民列队站在新民居前,手持红旗,齐唱红歌,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工作人员在街道旁插起红旗。

  精神世界的富足,从物质生活的改善开始。7年前,总书记来到骆驼湾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骆驼湾还属于人均年收入900多元的特困村。七年的时间,骆驼湾村精准施策、持续发力,立足资源优势,发展优质食用菌产业和农家乐、民宿等生态旅游业,大路修到家门口、人人住上新民居,昔日小山沟彻底改头换面。

  总书记当年慰问群众的第二户——唐宗秀的住房也翻盖一新,进门满眼都是鲜花,居住环境干净整洁。“房也盖好了,工作也有了,生活也好,条件也好,哪也好。”唐宗秀朴实的话语背后是甜如蜜的生活。

  省能源局驻骆驼湾扶贫干部黄文忠乐呵呵地说:“游客越来越多,百姓越来越忙,致富奔小康的信心越来越足,骆驼湾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7年时光,改变的不只是骆驼湾村,还有相距3公里的顾家台村。地理位置临近,自然条件相似,两个村子的经济发展也保持同步:当年同属特困村,如今也一同通过产业的发展而脱贫致富。

  苹果、食用菌等种植业,箱包手工业,民宿休闲旅游业……顾家台村三大产业齐发力,践行着“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殷切嘱托。村党支部书记陈国通过两个数据说起这些年的变化:“2013年前,村里贫困人口110户、270人,人均收入980元;2018年人均收入14971元。现在村民腰包鼓了,生活也越过越好。”

 幸福的村民跳着喜庆的秧歌。

  时至傍晚,村民们跳起了秧歌,色彩艳丽的秧歌服与村民手中的彩扇融成红色的海洋,展现着顾家台村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不管在太行深山还是坝上草原,脱贫致富都离不开因地制宜。总书记2017年视察过的张北县德胜村,就依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支柱产业,走上了快速脱贫之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对总书记的嘱托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村子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村民的腰包鼓了,精神面貌更好了;二是光伏发电产业从无到有、马铃薯产业由弱变强,脱贫攻坚支柱产业发展起来了;三是发展旅游的基础——新民居建起来了。”

德胜村成排的新民居,民宿产业也将起步。

  已经搬进新民居的刘桂荣,带领记者参观自己新装修好的二层小洋房,屋内宽敞明亮,全自动洗衣机、空气净化器等家电一应俱全。“现在上下水也十分方便,再也不用挑水用了。”刘桂荣打开卫生间的水龙头高兴地说。

  光伏发电有赚头、微型薯变成金蛋蛋、村民入住新民居,德胜村合理规划,大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傍晚余晖照耀下,一排排光伏板、一座座马铃薯大棚、一幢幢新民居相映生辉,成为张北草原上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展望未来,书写答卷

  2015年7月31日17时57分,是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时刻。这一天,张家口携手北京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自此掀起了这座塞外名城冰雪运动的热潮,迎来了发展的最大“引爆点”。

  总书记在张家口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时曾抱过的小女孩儿魏羽萱现在快6岁了,她妈妈向记者展示了小姑娘滑雪的视频:“经过去年冬天的学习,孩子能在中级道上滑雪了。”

  这是崇礼积极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的一个缩影。“冰雪运动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崇礼区各个学校都成立了滑冰滑雪队,每个学期孩子都要去滑冰滑雪场至少体验一次课程。”崇礼区西湾子小学老师王文说。

滑雪者(资料图)孟全军 摄

  目前,张家口正科学有序地推进冬奥项目建设,将奥运与中国元素和谐相融,打造崇礼特色。“随着年底高铁和新高速的贯通,我们打造的太子滑雪小镇将吸引更多的城市人群。”云顶滑雪场公共关系总监赵琼十分看好冰雪旅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雪场遍地开花,游客接踵而至,冰雪旅游、冰雪运动项目及冰雪装备产业得到了跨越发展。张家口将在光荣与希望中,向绿色发展、换道超车的方向昂首前行。

  张家口因冬奥会改变着百姓的运动方式,横空出世的雄安新区也在发展建设中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不用出门打工,还能学到病虫害防治技术,当地村民、“千年秀林”大清河片区的护林员高建勋很满足:“这两年明显感觉到环境在变好,呼吸顺畅了,雾霾天少了,好多野生动物也能见到了,生活特别好,我现在干什么都特别带劲儿!”

“千年秀林”郁郁葱葱。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关键词是生态、绿色、智慧、创新,而这都能在“千年秀林”中得到体现。

  驱车穿行在新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生长茂盛的苗木。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杨尉栋介绍说:“目前新区已经造林17万亩,1200余万棵树。预计在2030年新区蓝绿空间占比大于70%,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走近可以看到,每棵树上都悬挂着一个二维码标牌,这是与“千年秀林”同步创建的“数字森林”,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详细了解苗木的来源、树种、规格等情况。

  目前,雄安新区已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雄安,正在以“未来之城”的身姿和雄心,书写新时代“春天的故事”。

  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七千万燕赵儿女始终不忘初心,牢记总书记嘱托,将奋斗的答卷书写在生活的土地上。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起点,燕赵大地接续奋斗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丁万明教授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精神财富源源不绝,生活水平节节升高,未来发展值得期待,河北一定会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更多优异的答卷!”

关键词:燕赵大地,变化,昂扬风貌责任编辑:赵娇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