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记者 杨亚红 马宁
深秋的塞外张家口,天气没有想象中的寒冷。宣化区崞村镇黄家梁村是这次记者采访的地方。黄家梁,是燕山余脉黄羊山的一道山梁;黄家梁村,是山梁上的一个村。从宣化城区出发,向西南驱车约摸40分钟,就进村了。
老许和他的笤帚
午后的黄家梁村天空湛蓝,阳光打在身上暖暖的。走进村里中心位置的小花园,说话声、笑声不断。循着声音,记者上前搭话。
“您这是做扫把啊?”
黄家梁村保洁员许向前用自己砍来的野古草做笤帚。长城新媒体记者 马宁 摄
“是,自己做的扫帚用着顺手……”许向前是村里的保洁员,村里人管他叫老许。老许今年68岁,他个头不高,面容黝黑,还有点驼背,可说话声音响亮。老许说,从2001年开始,他就在村里打扫卫生。
“我的爱好就是扫大街!”老许是个爱干净的人,虽然是村里的低保户,家里也没有时髦的家具,但是他把家里收拾得很整洁,灶台都擦得亮堂。老许说,扫帚用得快,这些年他经常出村5里地以外去砍些野古草,拿回来自己做扫帚,一般半个多小时就能做好一把。
黄家梁村保洁员许向前向记者介绍村里这几年环境的变化。长城新媒体记者 马宁 摄
“路扫干净了,环境看着也好,多美观。”和记者熟了,老许的话明显多了。他说,现在自己每个月有700多块钱的工资,每天规定打扫卫生4个小时,可总闲不住,白天只要他在村里,扫帚几乎不离手。捡垃圾、扫路面,比在自己家都认真。老许说,这些花园、道路都是驻村工作队给修的,一群外来人下这么大力气帮村里,他更要爱惜、管理好。
“前些年,十里八里的乡亲,没人愿意来黄家梁看看,这块都是大土沟。现在你看看有公园,有水池,还养鱼,养花。红的、绿的、黄的,多好看。”老许说起这些特别自豪。
三年前,村民们却不相信驻村工作队能在村里干出啥名堂。
驻村干部能干成啥样?
三年前,河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队来到黄家梁村扶贫帮扶。老许是个热心肠,也爱“管事儿”。“每天看着这些驻村干部进村、出村,一连3个月,没见着动静。我心里就想他们来能干点啥?”许向前心里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问的。“当时工作队的干部就给我说,了解清楚村里的情况,就会动手干。”
村里家家通上自来水,修建了6.5公里的水泥路,沿路安装太阳能路灯……眼瞅着驻村工作队到村后一年时间里干的这些事儿,老许和村民们放心了。2018年3月份,河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队队员进行调整,李辉3人来到黄家梁村“接茬”扶贫帮困。
“我当时就对李书记说,前边工作队给村里通自来水、修路干了不少好事,接下来,就看你的了。我的意思就是看看你们能不能干好。”许向前说,村里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对村子今后的发展也有了更高的期待,突然又换了批驻村干部,村民们心里又犯起了嘀咕。
黄家梁村新修建的公园一景。长城新媒体记者 马宁 摄
李辉是河北师范大学驻黄家梁村的第一书记,回忆起当时许向前对他说的那句话,李辉直言,当时几个驻村干部好像被村民们“将了一军”!
黄家梁村户籍人口714人,265户,其中常住人口400人,140户左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51人,贫困发生率7.3%。村里的4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都在外打工,留下的基本是老年人。在北兆光伏公司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为贫困户设立了公益性岗位,再加上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健康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教育扶贫政策等,贫困户在生活上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村里的大多数贫困户有活干,有钱挣。再加上扶贫兜底政策,脱贫对于李辉和驻村干部来说,并不太难。
“难干的是消除贫困以后怎么发展的问题,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李辉说当时他们一进村子,就看到村子的中心,有一道天然大坑,深达八九米,严重影响了村里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经过走访得知,治理好这个天然的大坑,是村民们多年的心愿。
“要做让大家共同受益的工程!”李辉说,黄家梁在黄羊山脚下,走乡村旅游的路子,优势明显。可要实现扶贫路上的“弯道超车”,村容村貌必须得要改观。2018年10月,黄家梁村开始填坑,修建公园。
黄家梁村新修建的公园。长城新媒体记者 马宁 摄
施工时,驻村干部们还在广场中心埋设了一个秤砣,“百姓心中有杆秤,帮扶工作要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谁也没想到,在埋设秤砣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天坛的回音壁,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奇观。
经过几个月连续奋战,黄家梁村的“回音壁、葫芦泉”等原生态旅游环境基础工程全部建成。小桥、流水、人家,再加上绿树,鲜花,池塘里的鱼……看过老照片再看现在的黄家梁,突然理解老许和村民的“担忧”其实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许向前说,现在虽然扫路的距离变长了,可他一点也不觉得累。“我佩服他们,现在把村里的环境治理的这么好,我更爱好扫大街了。”老许爽朗的笑声是对现在生活的一种肯定。
再冷、再累,也得让村民吃上免费的自来水
黄家梁村一条主街道。长城新媒体记者 马宁 摄
“这是我们村里的一处景观,它是山泉的一个出水口,村民们可以来这接水浇菜园子。”李辉介绍,被做成景观的这股山泉是1958年从山上引下来,在村里的中心位置,紧挨着新修建的石桥。60年里,村民们每天都要来这打水,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这股泉水养活着全村人。“冬天用还可以,夏天的时候每家还要浇菜园,用水就非常紧张。”李辉说。
黄家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少雨,靠天吃饭是黄家梁人真实的生活写照。
村内原有的几处饮水机井经过多年运行,供水量不能满足村民饮水需求,已老化频临报废。根据国家、省市扶贫脱贫相关政策,解决好贫困村贫困群众饮水问题,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要求。虽然黄家梁村家家都通了自来水,可这水是从个人承包的机井抽上来的,村民得掏钱吃水。
让黄家梁人吃上免费的自来水是村民们最直接的需求,虽然村子2018年实现了脱贫摘帽,但是这缺水的“老根”不除,脱贫奔小康的根基就不稳。找水,成了扶贫干部和村干部们急需解决的心头事。
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上山找水源。河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队供图
2018年10月,通过选举,新的一届村两委班子组成了。在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樊海的提议下,村两委决定“亮相动作”就从饮用水下手,再引一眼山泉水进村。
说干就干!在樊海的带领下,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一干人马冒风上山。11月中旬的黄羊山,寒风凛冽,打在脸上,犹如刀割,山泉水冰冷刺骨……经过十几天的奋战,甘甜纯净的山泉水终于流进了水窖,老百姓吃上了免费的自来水。可因为天气寒冷,自来水管道崩裂了!而且是好几次!崩管跑水还没有得到解决,黄羊山的枯水期又接踵而至。这时已到了年关,为了保障村民们过春节能正常用水,无奈之下,只好花钱再次抽取井水补充水窖。
2019年4月,樊海再次带着人马机械进山找水。
黄家梁村现有的水源出水口。长城新媒体记者 马宁 摄
即便山中还有积雪,潜流的山泉还结着两尺厚的冰,挖掘机很难作业,可村干部樊海一行并没有放弃,凭借着在村里多年的生活经验,通过机械挖掘,大家发现了很多泉眼,而且水量很大,足够村中正常用水。“已经找到水源了,而且现在这个水源项目已经立项通过,这几天招标完成就可以动工了。只要水有了,村民能吃上免费的自来水,接下来啥事都好办。”说起即将动工的饮用水项目,村干部樊海松了一口气。
60年一甲子!黄家梁村,一股新的山泉又将进入水窖。新的水源已找到,村民致富的道路平坦了,新的希望正在村民心中急速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