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吴新光 王林红)“上山迟几天不要紧,咱们抓紧时间赶工程,种一棵树就得保证活一棵。”3月12日,在河北省邢台县南石门镇姚坪村西的大善岭和马地沟,景香专业造林队队长郝景香组织100多人的植树大军,运苗、挖坑、种树、浇水……正在“绿化断带”地带栽植树苗。
浅山丘陵区由于石灰岩遍布、土少石多、干旱少雨等原因,造林难度大,树木很难成活,形成了事实上的太行山“绿化断带”。浅山丘陵区的“绿化断带”已成为太行山生态建设最薄弱的区域。
河北“绿化断带”地带,包括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的太行山浅山丘陵区。邢台县西部深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深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0%、植被覆盖率超过90%,平原区森林覆盖率也超过40%,但在浅山丘陵区形成了北起北小庄、皇寺,南至龙泉寺、羊范,长达30公里、宽18公里的“绿化断带”。
邢台县干部职工在大沙河北岸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记者 吴新光 摄
“郝式造林法”缝合“绿化断带”
“太行最绿在三川,绿化断带有遗憾;浅山丘陵是瓶颈,科技投入是关键。”这是邢台县林业人总结出的顺口溜。
从邢台县造林一线退休的郝景香,拉起一支队伍开始在太行山种树造林,立志攻克浅山丘陵区石灰岩造林难题,“缝合”太行山“绿化断带”。现在,他的“郝氏造林法”,使当地浅山丘陵地带造林的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功。
“郝景香今年72岁,干了一辈子林业。”邢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林业局局长刘文学介绍说,经无数次改良,郝景香终于成功总结出了“套塑料袋、埋玉米轴、盖石板片、靠育林板”的“郝式造林法”。“这套方法不仅起到了积水、保墒、固土作用,还成功破解了气候干旱、土层瘠薄、蓄水能力差等制约造林绿化的关键问题,大幅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学可推广的技术体系。”
为缝合“绿化断带”,邢台县大力实施浅山丘陵区绿化,一株株排列整齐的侧柏树苗在白色育林板的呵护下迎风挺立……利用“郝氏造林法”,如今,光秃秃的浅山丘陵正和其他地方一样变得绿起来、美起来。
邢台县在浅山丘陵区运用“郝氏造林法”进行植树造林。
“绿化断带”变身“七彩太行”
“郝氏造林法”的经典模式主要针对侧柏、油松两大树种。为实现混交造林、减少病虫害及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郝景香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2018年,郝景香团队在参考借鉴国内外同行的经验做法后,创造性地提出“七彩太行”的设想,进一步采用山桃、山杏、黄栌等本地乔灌木树种,当年在邢台县太子井乡一带发展1万多亩,当年成活率在85%以上。
刘文学介绍说,到2019年,邢台县在浅山丘陵区植树增加了五角枫、火炬等树种,树叶颜色丰富多彩,春秋季景观效果更好。
邢台县大力推广“郝氏造林法”,今年计划实施浅山丘陵造林绿化21000亩,种植50%的侧柏,实现四季常绿;种植25%的山桃山杏,春季可观看漫山桃花杏花;种植25%的黄栌、五角枫、火炬,秋季可欣赏遍山红叶,把浅山丘陵区“绿化断带”打造成太行山“七彩林带”。
为提高浅山丘陵区荒山生态林建设的积极性,邢台县创新实施专业队工程造林模式。刘文学说,利用国家项目资金和政府投资,实行专业队承包造林方式,树随山走,造管结合,实现了造林工程责、权、利的统一,提高了造林质量。
目前,“郝氏造林法”不仅在邢台县得到推广,而且还推广到了外地。石家庄的井陉县、鹿泉区,邯郸的武安县、涉县、磁县,保定的满城区、唐县、涞源县、阜平县、顺平县,秦皇岛海港区,远至辽宁辽阳地区、河南焦作地区都通过“郝氏造林法”带动了荒山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