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线纪行】河北临西:“小微”花开遍地香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郭庆敏 王涛 
2020-05-22 18:05:54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郭庆敏 通讯员 王涛)“这个项目对技术要求不高、操作简单、不用外出,很对我们家的胃口。”5月22日,临西县周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周东印说,曾经因为贫穷,妻子与他离婚,扔下了病秧子的他和两个儿子。2017年,小孙子到了上学年龄,二儿子却得了脊柱结核症。对于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2018年1月,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他开办了一家手套加工微工厂,不但很快脱了贫,还买了汽车,带动村里10个贫困人口实现了就业。

临西县扶贫微工厂带动520人实现就业。  王涛 摄

  今年以来,临西县按照党建助力、产业引领、政策兜底的原则,大力培育和发展小微企业,实施“让农民不出家门就业”工程,着力构建“村村有企业,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增收”的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目前,全县13家扶贫微工厂已全部开工,带动520人实现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80人,人均月收入2000余元;120家“细胞工厂”带动20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在项目建设工作中,临西县既抓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也抓铺天盖地的小项目,突出发挥小微企业增收富民作用,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出台了《关于推进小微企业和细胞工厂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闲散土地、闲置房屋等资源,并将箱包、服装、制帽、手套类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作为城乡招商重点。实践证明,这类企业投资小、见效快,技术要求低,非常适合农村创新创业和剩余劳动力就业。

  在外地从事服装生意很多年的孙观新,订单多、人脉广、实力强。临西县有关部门多次找他洽谈,希望他能到临西投资。终于,一个个贴心的举措打动了孙观新。4月初,他投资30余万元在临西县周楼村建立了“兴临服装厂”,加工文化衫。微工厂一开工,就吸纳了周楼及附近村的20余名留守劳动力就业,人均日收入60元以上。“下一步,我准备在临西再开办两家分厂,在这里形成文化衫加工产业基地。”孙观新说。

  在推进“小微企业”和“细胞工厂”发展过程中,临西县积极发挥村党组织作用,确保每一个产业扶贫项目都有党组织牵头、有党员带头,每一个贫困户都有脱贫项目、有党员结对帮扶,并创新设立“专员”入企帮扶机制。“营商专员”与“帮服专员”与项目建立结对帮服关系,从洽谈、签约、建设到投产过程中需政府解决的事项,实时“一对一”服务。

  孙保林是临西县仓上村的一名致富带头人,开办的服装加工厂长期从事外贸订单业务,但由于资金短缺,难以扩大规模。得知情况后,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帮助协调资金10万元,帮助企业新进40台设备,带动新增40人实现了就业。

孙保林开办的小微企业——服装加工厂。 王涛 摄

  临西县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把激发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摆在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要求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有增收致富项目,每个有帮带能力的党员都要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小额贷款、设备资金直补到户等方式,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7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临西县周楼村村民孙小玲左腿残疾,家庭陷入困境。2017年,周楼村引进了加工服装的微工厂。在村支部书记周汝霞的结对帮扶下,孙小玲参加了岗前技能培训后,成了一名“上班族”。由于她刻苦能干、技术娴熟,每月能拿到2000元的工资。

  “虽然微工厂离家不远,但由于肢体残疾,我行走不便,还是有些困难。”孙小玲说,县里了解相关情况后,提出了把“微工厂”再细分成“细胞工厂”的设想,即通过政府帮扶在村民家院里配备缝纫机,由专门工作人员负责上门送技术、送原材料、回收成品并支付工钱,让有困难的贫困户在自家院里就能通过加工服装挣到钱。“目前,县里已经帮助我订购了缝纫机,并安排人帮我收拾了院落、改装了线路,安装调试后就能投入生产了。”
在微工厂,孙小玲成了一名“上班族”。  王涛 摄
  目前,临西县已在120多个贫困户的家中办起了“细胞工厂”。同时,小微企业的创建,盘活了农村集体的闲置土地、房屋等集体资产,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5万元。“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党建引领,通过贴心式服务,力争让全县65个村实现小微企业全覆盖,大力发展‘细胞工厂’,让有劳动能力的人实现居家就业全覆盖,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出新贡献。”临西县委书记王海军说。

关键词:党建,脱贫,临西,小微责任编辑:郭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