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记者 杨亚红 张晨光
“楦一双鞋能挣8毛钱,按件挣钱。最多的时候一天差不多能楦300双,少的时候也得100来双。”把鞋楦放到布鞋里,鞋底刷干净、再把鞋烘干,最后取下鞋楦,一道完整的楦鞋工序何大姐干了两年多。
何大姐名叫何林琼,是保定市顺平县伍郎村人。和记者聊天的功夫,她手底下利索的取出了20多个鞋楦。之前停工了一个多月,何大姐打趣说,都快“闲出病”来了。“厂里一开工,我就来了,一天也舍不得歇着。”
当地村民在该厂工作。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晨光 摄
何林琼曾是伍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公婆常年生病卧床,孩子们还得上学。“原来零零散散的什么也干过,挣上钱了心里就轻松些,一没活就发愁钱从哪来。”当何大姐在为生计发愁时,刘五代找上她。
“刘五代就说让我到鞋厂来干,干得多挣得多,肯定不拖欠工资。”何大姐口中的刘五代和她一个村,用何大姐的话来说,刘五代是当地的“名人”。
44岁的刘五代,是“宫廷布鞋制作技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五代告诉记者,刘家祖辈曾在京城制作布鞋,这门手艺到他这代已经传承了四辈,140多年。他小时候跟着爷爷和父亲学做鞋,没少吃苦。
刘五代在给记者介绍鞋子。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晨光 摄
肯吃苦的刘五代靠着手艺,建起了制鞋厂。并将传统的条绒棉鞋等基本款布鞋,发展为棉麻、纯棉、府绸等多种材料,童鞋、学生鞋以及中老年鞋多种款式的新型布鞋。2007年,刘五代将自家的产品起名为“隆福源”,并完成同名商标的注册。制鞋厂年产量20万双左右,产品不仅远销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等国内各大中城市,还出口韩国、俄罗斯。
“布鞋制作技艺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县里的支持,如果光富了我一家,这钱我花着不舒坦,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能通过这布鞋赚到钱,这日子就都好了。”让困难乡亲到制鞋厂做工,这是刘五代的所思所想所做。
“最初担心没干过不知道能不能干成,来了后他们教我干。学会了,就能挣钱了,而且挣得也不少。”去年何林琼家里脱贫了,她常念叨,如果没有刘五代的制鞋厂,自己不可能有这份稳定的收入。
当地村民在该厂工作。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晨光 摄
为了让更多困难乡亲像何林琼一样,挣钱不再困难,刘五代把布鞋技艺传给周边相邻,把纳鞋底、包边、纳鞋帮等活儿下放到农村,一些妇女劳动力在家就能就业。“有些老人做散活儿,纳鞋底一字底的十多块一双,十字底的20多块钱一双。”
据介绍,这些年里,刘五代的制鞋厂生产的千层底手工布鞋不仅受到国内及国际消费者的肯定和喜爱,他还倾斜招录贫困村贫困户,目前已覆盖36个贫困村、866户贫困户,带动农户增收687万元。刘五代的制鞋厂被列为“保定市扶贫龙头企业”。
“各位老铁,我刘五代又进直播间了,今天给各位带来新产品,鞋底依然是千层等,透气、软和,这一双鞋底2100针,鞋面是网状的布料,适合夏天穿……”最近这段时间,刘五代一直活跃在各种网络平台的直播间。
刘五代在直播中推销自己生产的鞋子。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晨光 摄
“春节后,我们实体店的订单一下减少了30%。”刘五代解释说,布鞋销量减少,无非就是自己少赚些,不至于赔钱。可工厂一放假,附近在厂里打工的村民就没钱挣,其它采收点的采收量也会减少,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让刘五代没想到的是,一次直播卖货,多的时候能卖六七百双布鞋,少的时候也得有二三百双的销量,关键还多了不少新订单,销售额比去年这个时候涨了25%。
“老乡们的收入就都有保障了,我这心里就踏实多了。我得想着法儿,带着大家伙挣钱。”平时寡言少语的刘五代,一进直播间“妙语连珠”,不光介绍产品,还讲布鞋文化,对于刘五代来说,一双千层底是老辈儿人的手艺,是文化的传承,而今,靠着它还能走出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