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记者 郑梦婷 王璇 闫玲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
中国大运河,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跨度最大、里程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全国两会期间,长城新媒体集团联合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7地的主流媒体推出“代表委员共话运河”专题报道,共同讲好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化!
运河故事之河北——打开河北地图,全长约530余公里的大运河河北段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5个市及雄安新区,流淌2500余年,广袤土地、亿万民众得以滋润、繁衍,一座座城镇因之崛起、繁荣。
对于沧州这座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而言,将大运河看作“母亲河”毫不为过。这里不仅是大运河文化重要的承载地,还是城市生态休闲走廊与重要标志。大运河与沧州,沧州与大运河,相生共荣,恒久相伴。
谈及京杭大运河,人们往往先想到杭州、扬州、苏州等江南古城。然而,在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所流经的那些城市中,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却是沧州。
一条河一座城:千年文脉 大美沧州
“作为沧州的母亲河,古老的大运河不仅见证了沧州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也孕育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丽华说。
厚重的运河文化犹如涓涓河水生生不息,衍生出沿线丰厚且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名扬天下的武术、杂技等文化。水波动,文化兴。“沧州段大运河是整个河北省大运河中文化遗产最为集中的区域。”李丽华表示,对于沧州段大运河沿线特色文化的阐释和展示,是抓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近日,在沧州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各位委员讨论并研究了《沧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会上指出要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
“目前,沧州市成立了专门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管部门,并组建了沧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大运河文化带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大运河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行政、文化、企业多重机构。”李丽华告诉记者,沧州市集中了优势力量全面开展大运河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据了解,去年,沧州市借助旅发大会,吴桥杂技文化名镇、兴济运河小吃文化名镇等7个特色小镇大放异彩,这是沧州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利用的成功案例。
要将沧州段大运河打造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李丽华介绍,近年来,沧州认真梳理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将沿线164处物质文化遗产和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串联成一条历史文化“项链”,讲好大运河文化带的“沧州故事”。
另外,“正在谋划的中国大运河非遗文化展示中心项目,将成为沧州市第一个国家级文旅产业项目。”李丽华表示,这个项目会集中展示沧州、河北省乃至全国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条河一座城:在水一方 绿色发展
绿色,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最美底纹,也是这条千年运河的灵魂所在。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仅是文化工程,也是生态工程。”李丽华称,沧州市始终立足传承大运河生态文明目标,打造生态沧州、绿色沧州。
据了解,为了更好的还运河于人民,2018年,沧州市系统实施了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生态修复全覆盖等工程,并精心打造了沧州大运河环境卫生清理整治与生态修复展示区。
大运河环境卫生清理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用地面积约1200亩,河道长约3.61公里。“Ω”形状的河水蜿蜒曲折,河畔花草树木相得益彰,如今已成为“老人能散步、青年能运动、儿童能嬉戏”的城市生态新空间。
“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是沧州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而实施的一项过渡性工程。”李丽华说。
2019年,沧州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沧州城市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思路》,明确了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中国大运河文化重要承载地、城市生态休闲走廊、城市重要标志”,这涵盖了文化、生态、经济等多方面建设目标。
未来沧州将进一步推动运河保护工作由带向面扩展,统筹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李丽华表示,“沧州将打造富有特色的‘沧州运河’品牌,让大运河‘颜值’更高、底蕴更深。”
悠悠古运河在燕赵大地上流淌千年,为沧州带来了旖旎的自然风光,也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沧州特有的运河文化风光,正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