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梭、拉扣、踩踏板……在河北威县东王目村的土布纺织技艺传习所里,不断地传出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织布机声音。
每天吃完早饭到这里“上班”,已经成为77岁的刘凤婷老人多年的生活模式。她说,自己平时在家呆着也没有什么事,来这里织布既能和姐妹们见面聊天,还能挣到工钱,一个月的生活费不用儿女们操心了。
11岁的女孩高嘉应7点就和小伙伴一起坐到了织布机前,按老师教的要领练习,有板有眼、有模有样,妈妈好几次叫她回去吃饭,她一直说“再练一会儿、再练一会儿”。
老土布,又名老粗布,是当地世代沿用的一种手工织布,它质地柔软,手感极佳,透气性好,无静电反应,持久耐用,具有收藏和使用双重价值。威县素有“冀南棉海”之称,土布纺织技艺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王目村大部分人家中都有织布机,不少妇女有纺织手艺。“如果能把农村留守妇女、弱劳动力及贫困群体组织起来纺织老土布,既能传承千年手艺,又能靠手艺补贴家用,还不耽误照顾家庭,一举两得。”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高庆海和陈爱国夫妇想到了一块。
高庆海和陈爱国陆续把周边村里80台尘封的织布机收购、摆放到自己的家里,成立了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传习所,吸引了越来越多留守妇女来这里纺纱织布,每人每天可拿到60元的收入,2018年10月,这里被省妇联命名为“河北省巧手脱贫示范基地”。
高庆海夫妇在县城开了专卖店,注册了商标,成立了东王目村老纺车粗布制品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销售模式,产品品种扩展到床单、床罩、壁挂、台布、服装等二十几多个,织出了花鸟鱼虫、书法汉字,让传统工艺产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绽放出勃勃生机,老土布一点也不“土”了。陈爱国的3件土布作品还被清华大学永久收藏,走进大学课堂。
威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当地以就业扶贫为抓手,制定《大力发展农村手工业和农村电商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实施意见》,培育了老粗布、毛绒玩具、汽车坐垫、服装、箱包等扶贫手工业,成立了63个扶贫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村一品”手工业扶贫示范村百余个,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带动了1.6万余群众稳定增收。
长城网记者 烟成群 李丽钧 摄影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高庆海在织布。
培训老师指导村内儿童织布技艺。
77岁的刘凤婷老人(左)常年来土布纺织技艺传习所织布。
村民在收起晾晒好的粗布。
土布技艺流程——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