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世豪
郭成志生前工作照。前南峪村供图
2020年7月20日,郭成志遗体告别仪式在邢台市殡仪馆举行。三天前,这位76岁的前南峪村老支书因病医治无效辞世。
如果从1977年正式担任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算起,老支书连任43年;如果从1960年代在村里任职开始,郭成志为乡亲们服务近60年。
无论担任何职,人们还是习惯称他为“老支书”。这位老支书用生命中近五分之四的时光把贫瘠太行深处的一个山村打造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19岁临危受命
在很多次采访中,郭成志一遍遍回忆发生在1963年的那场洪涝灾害:
1963年,一场下了7天7夜的大雨,给贫穷的前南峪村带来灭顶之灾,洪水冲毁了耕地和房屋,60%的土地被毁,山场植被几乎全部被毁。
“全村一共有2600棵果树,冲走了1400棵,本来前南峪村就穷,这样一来,村里没钱、没粮、没烧的。”郭成志说,村里还有12户人出去要饭吃。
当时,19岁的郭成志在民兵连工作,他临危受命与其他人一起制定了20年的长远规划,五年垫田、五年绿化、三年治水、七年治理高标准的生态经济沟。
改造荒山期间,郭成志得了慢性胃病,每天要吃两次中药。头天晚上他让爱人把中药煎好,装进输液用的玻璃瓶子里,第二天带到工地上喝。这中药一喝就是4年多,光输液瓶就换了十几个。
最终,前南峪用15年时间,完成了20年规划,栽植洋槐3400亩,播油松500亩,山场全部绿化,滩地全部修复,水利工程设施全部配套。
这些数据常被郭成志提起:
最初绿化荒山的十几年里,前南峪人在石头山上凿出6万多个大坑,搬运土石方740万立方米。如果按一米见方垒起来,可以筑一道从北京到广州的“长城”。光包扎伤口的胶布纱布就用了一吨半。开山放炮,4位村民殒命,8人终身残疾……
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过此后前南峪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自然的考验:
1996年8月4日,一场特大洪水,邢台县西部山区60%的河滩耕地被冲,90%的水利工程设施遭到破坏,前南峪村的山安然无恙,还是果实累累,清水绿山。
2016年7月19日,前南峪村遭受特大暴雨,降雨量达到511毫米,由于村里建有高标准的水土保持工程,山上郁郁葱葱流下清水。
前南峪景区。
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也换来了今天“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山村美景。如今,全村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6.8%,山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7000多个。
老支书“认输”
山绿了,可乡亲们并没有随之富起来。
“首先是退林还果”。1977年,33岁的郭成志一方面聘请专家,通过技术改良解决板栗产量低、效益低的问题;另一方面,主动淘汰经济效益不高的用材林,换种品优价高的经济林,并引进国内外优质新品种。
为啥要从板栗入手?
郭成志生前查看板栗生长情况。前南峪供图。
郭成志是这样想的:到1976年,前南峪山上的栗树已有13000多棵,但结果的不过2300多棵,一棵树一年产栗才6斤多,虽然满山都是果木,但啥时候能见着收益?
听说昌黎果树研究所有个叫王金章的,板栗技术厉害。郭成志三赴昌黎,把他请到前南峪。
王金章带着剪子来了,过他手的老栗树,一棵能剪下几百斤枝子,村民们看到树枝被砍掉、剪掉,很心痛,有人骂“败家子”,甚至把王金章的磨刀石砸碎了。
虽然阻力大,但第二年秋天,被修剪的栗树产量增了3倍,村里年人均收入因此净增300元。
不过请来著名水土保持专家于宗周教授时,连郭成志也有点不自信了。他跟于宗周叫板:“于老师,你要真能让马峪沟产出30万,村里分你一半。”
当时,马峪沟出产苹果,这里的苹果品种老,产量低,但这是乡亲们为数不多的收入来源之一,分外珍贵。
与于宗周一块到前南峪的是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李保国。
可村民们不敢把树交给从没管过苹果的李保国。无奈之下,李保国和村民们立下字据:承包100棵苹果树,出了问题包赔损失。
为了提升品质,李保国又用红富士树苗做嫁接育苗的试验,此后闻名全国的浆水苹果,生发于此。
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种什么不长什么”的片麻岩山坡上,如今栽着乌克兰大樱桃、欧洲榛子、美国葡萄、澳洲油桃。
后来再提及此事时,已经年逾古稀的老支书说:“于老师说的对,我输了。”
任职43年的“傻”书记
郭成志获2014年度中国农村新闻人物创业富民奖。
郭成志盘算着:修田、植树、治水、建坝,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如何让乡亲们走向小康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然而郭成志面临的情况相当严峻。1977年郭成志首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前一年前南峪村集体收入只有10.8万元,年人均收入57元。
郭成志开启了创业之路。
1983年,郭成志带领群众搞工业,利用当地重晶石的资源建硫酸钡厂,当年就开始盈利,之后陆续兴办了金属硅、金属镁、海绵铁等12家企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但郭成志的收入并未随之增加:
“2.4万元、3万元、3.6万元……”每年前南峪集体账面上都会有几笔“额外”的钱,这本该是郭成志领的工资,但他坚持分文不要,全部上交集体。
事实上,自从1986年当副镇长后,郭成志坚持只领一份工资,额外的工资一分没领过。此后二十多年间,他坚辞的款项就有300多万元。
福建南平市一家金属硅厂想聘郭成志当顾问,年薪30万元,被谢绝。
河南鹤壁一家工业硅厂在郭成志帮助下成功,效益很好,对方答应每年只需过去转几圈指导便有年薪50万元,亦被谢绝。
周边很多村聘请郭成志担任带薪顾问,一一被推掉;前南峪的村办企业要对外承包,郭成志主动让给别人。
在很多人看来,郭成志真“傻”:“当年郭书记要是承包,现在早成千万富翁了。”
对自己很“傻”,但对村子的发展却一直很上心。
这是前南峪村全貌。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2000年代初,年近花甲的郭成志并未懈怠,带领全村开始再次创业,引进乌克兰樱桃、欧洲榛子等国内外果树3.6万多株,并利用农业生态和抗大旧址两大资源优势,前南峪开发出了生态旅游区。
如今前南峪村“红绿结合”,大力发展旅游业,2019年共接待游客46余万人次,带动全村收入近2个亿,全村80%的家庭都在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人均收入达到18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