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姚伟强
“我在村里的金莲花园区打工,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近日,河北省沽源县长梁乡大石砬村贫困户衡长明高兴地说,现在好了,不用出门在家就能打工了。
大石砬村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2017年初,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帮扶工作队驻村后,立足首都“两区”建设,实施生态扶贫项目,加快了大石砬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2019年底,大石砬村脱贫出列。
大石砬村鸟瞰。
着力发展生态扶贫项目
“我们一进村,就被村里丰富的林业资源吸引住了。这里光林地就有2.1万亩。”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驻大石砬村第一书记田建辉说,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成立了林木种植合作社,并成功申请了河北省首个合作社造林项目。
“种树咋赚钱嘞?”起初,不少村民一脸疑惑。不久后,他们就收到了合作社的用工消息,有挖坑、栽种、管护等多种就业机会。
“合作社造林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加劳务收入。”田建辉告诉记者,村里共造林2300多亩,主要是樟子松和落叶松,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元、贫困户增收900元,为全省推广合作社造林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合作社造林既带动贫困户增收又为社会增绿。
大石砬村林木种植合作社社员结束一天造林任务后领取薪酬。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协调下,3年多时间,大石砬村完成了坝上杨树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惠及贫困群众40人,人均增收2000元;实施了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利用河北省林草局支持的350万元花卉项目资金,撬动亿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1121万元的富硒金莲花项目落户大石砬村,2019年种植金莲花600亩,2020年将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再种植300亩,同时,建设集晾晒、仓储为一体的金莲花晾晒场,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设立生态护林员岗位79个,人均年增收4200元;投资700万元,绿化、美化村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一系列生态扶贫项目大大加快了大石砬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实现了资源增长、生态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推力。
如今的大石砬村彻底变了样。全村森林面积达到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8%,过去的脏乱差村如今成为国家森林乡村创建样板,先后获得“省级森林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和“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村民年人均收入由工作队刚来时的2000多元提高到9000多元。大石砬村综合贫困发生率已由建档初期的46%降至1.2%,2019年底全村脱贫出列。
然而,驻村工作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田建辉表示,巩固脱贫成果,就要激发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以小康为标准,全面对接乡村振兴,以产业为依托,帮助他们开启美好新生活。
绿色资源变为旅游资源
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毗邻草原天路东线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建设白垩纪火山岩地貌省级地质公园的契机,大石砬村开工建设天路驿站,设置游客中心、农特产品展销、休闲游园、采摘观光园等设施,吸引游客到村里旅游观光。
狍子、野猪、野鸡、獾、狐狸等野生动物不时闪过,田建辉向记者展示安放在村里林地的红外摄像机捕捉的画面。
游客进得来,也得接得住。“村民们经验不足,为了规避风险,我们通过合作社引领,采取政策补贴加村民自建的形式,建设特色民宿,进而在全村开展乡村旅游。”田建辉介绍说。
美丽村庄大石砬村吸引游客驻足拍照。
看到家乡环境美了,游客来了,在外创业多年的尹立群回到村里,建起了民宿。他通过租赁农户的闲置房屋,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与20户农民签订了租赁协议。农户挣租金的同时,可优先务工。
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村民开展绿色、有机、富硒马铃薯订单式种植,积极发展订单和农村电商销售,探索发展网上销售,借助帮扶平台销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特产品的销售力。截至目前,河北省林草局已形成600多份绿色土豆订单。在驻村工作队的积极争取和协调下,大石砬村与张家口市联通公司,顺义区天竺镇天竺村、小王庄村,沽源县第一中学,沽源县职教中心等单位达成订单意向。500亩的绿色土豆已经完成了种植。
驻村工作队不仅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还注重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河北省林草局驻大石砬村工作队开展扶贫这几年,村里的设施和村民的精神风貌实现大变样。”长梁乡党委书记马文军非常感慨。
“接下来,我们要以首都‘两区’建设为总目标,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让村里的绿水更绿、青山更青,让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田建辉对未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