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河北阜平:精准脱贫 黄土生金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世豪 
2020-10-05 11:41:00
分享:

阜平县昔日的荒山野岭被改造成“花果山”,让黄土生金。长城网记者 张世豪 摄

  长城网讯(记者 张世豪)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土地贫瘠,全县山场面积326万亩,占总面积的87%,耕地面积仅21.9万亩,人均0.96亩,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

  曾经,这里深度贫困,2014年全县209个行政村中有164个贫困村,占78.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贫困发生率54.4%,是河北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几年过去了,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2020年2月底,阜平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6月底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正值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新的挑战,阜平县的脱贫攻坚成效怎么样?近日,记者深入贫困村、扶贫车间、现代农业园区探访。

  直播带货赋能传统种植业

  9月12日,北果园乡店房村,74岁的王道春正在养护山上的枣树,老人家中有几道沟的枣树,最多时每年有数万斤的产量,曾是家中主要的收入来源。他说,几年前受市场行情影响,加上地处太行山深处,大红枣出现销售难的问题,低迷的市场价格一度急坏了王道春。

  店房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东南部,全村辖13个自然村,所辖土地上有荒山1.5万亩、林地1.2万亩,而耕地仅有720亩,占全村土地的2.6%。

王道春(右)在枣树下介绍情况。长城网记者 李奇昊 摄

  “这里空气好、土壤好、枣树品种也好,村里的枣树种植有上千年的历史,村民们祖祖辈辈靠山吃山,我们村被称为‘大枣第一村’。这些年村子发展起来了,但脱贫后村民进一步发展还得从枣树上做文章。”枣树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王道春觉得很可惜。

  如今,村里建起红枣加工厂,村民也开始改变单纯卖红枣的习惯,通过对红枣深加工,制作出枣夹核桃、枣干、枣茶等多款产品,2019年企业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带动40多名村民就业。

  最让王道春感到振奋的是,今年5月县长贾瑞生走进长城新媒体直播间,参加“县长带货 爱心助农”公益直播活动,面对直播镜头,贾县长为阜平大枣“代言”,短短五分钟卖出了4800余份。

  “县长带货的效果非常好,让大家看到更好的销售渠道,极大提高了村民们的积极性,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生活会像这大红枣一样越来越甜。”王道春望着树上的红枣说。

  扶贫车间助力贫困户增收

张成云在平石头村扶贫车间接受采访。长城网记者 李奇昊 摄

  48岁的张成云是龙泉关镇平石头村人,她家的耕地已经流转出去,每年每亩有800至1000元的流转费用。之前,丈夫到保定市区打工,每天可以有100多元收入,张成云在村里照顾年迈的公公和正在读小学的孩子。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她家已经脱贫。

  “疫情期间,爱人无法打工,但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开工制作防护服、白大褂,我在这里上班,成了家里的‘顶梁柱’。”9月12日,见到张成云时,她正在加工白大褂,一脸笑意。疫情期间,这里最多有30多名妇女在工作。

  由于是转型生产,每天可以拿到60元至80元的工资,熟练后将实行计件工资。复工的消息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发布,张成云和其他20多名贫困户到车间上班。

  “那时候正愁没活干,复工的消息传来,我们都很高兴,而且就在本村上班,不用担心受疫情防控的影响,一边照顾好家里,一边能把工作做好。”张成云说。

  目前,阜平全县15人以上加工点发展到223家,插花、纸盒、手工编织等“小手工活”进农户项目3245户,年增收1.1亿元,覆盖113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84个,带动群众10045户135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869户6755人,家庭手工业加工厂人均年增收1.8万元,小手工活进农户项目人均年增收3000元。

  现代农业园区让贫瘠地变成“花果山”

阜平县大道万亩林果示范基地负责人张国威介绍基地发展现代农业带动脱贫情况。长城网记者 李奇昊 摄

  “我们从来不认为脱贫是个事儿!”9月12日,在阜平县大道万亩林果示范基地见到张国威时,望着漫山遍野的梨树,他自信满满地说。

  作为基地负责人,张国威提供了一组数据:通过与当地协商,以每亩800元流转当地荒山地,让贫困户获得“地金”;由于林果基地需要大量劳动力,优先录用贫困户务工,让他们获得“薪金”,两项加起来就为当地一个村带来了400多万元收入。

  “林果基地常年有500多人务工,其中贫困户占七成以上,工资都是按月发放,预计今年将为全部务工人员发放1000多万元工资,每名务工人员平均可以收入两万元。”张国威说。

  69岁的当地村民顾秀圻是这里的机械手。老顾的孩子在外地工作,他与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的老伴在村里生活,此前只能靠种几亩山地生活,如今家中的地流转出去,就来到基地务工。

  “去年一年,我有278天在基地工作,每天有一百多元的收入,加上做其他一些工作,一年收入三万元不成问题。”顾秀圻说,岁数大了,但是过更好日子的奔头不减。

  目前,阜平全县苹果、桃、梨等发展到9.7万亩,年增收达到2.04亿元,通过土地流转及园区务工等方式,覆盖全县121个行政村,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482户27420人,人均年增收3285元。随着林果种植面积扩大,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3个百分点。昔日裸露的荒坡变成了“花果山”,进一步筑牢太行山区生态安全屏障。

  资料链接:

  从“贫中之贫”到“黄土生金”

  ——阜平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调研与思考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在这个历史关键节点,曾经的“贫中之贫”——阜平县提交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0.81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832人,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4.4%下降到0.45%。

  ——2020年2月29日,河北省政府正式宣布阜平退出贫困县序列。

  ——6月底,阜平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里的富民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精神面貌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阜平人、所有心系阜平的人,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把“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嘱托逐步变成生动现实。

  “贫中之贫”蝶变奔小康

  阜平位于保定西部,太行深山区,总面积2496平方公里,辖6镇7乡、209个行政村、1208个自然村,人口23.04万。

  曾经,这里土地贫瘠,全县山场面积326万亩,占总面积的87%,耕地面积仅21.9万亩,人均0.96亩,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

  曾经,这里深度贫困,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县209个行政村中有164个贫困村,占78.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415户108121人,贫困发生率54.4%,是河北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真正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踏着冰雪来到阜平县,深入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看望革命老区困难群众,共商脱贫之策。在这里,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年多时间,曾经的“贫中之贫”蝶变为“黄土生金”之地,曾经的绿水青山蝶变为“金山银山”。

  腰包鼓了。截至2020年6月底,阜平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9844元,是2012年3262元的3.1倍;全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15.14亿元,是2012年44.45亿元的2.6倍。

  产业活了。以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为主导的“长短结合、多点支撑、绿色循环”的6大脱贫产业体系,覆盖全县164个贫困村,实现每个贫困户两个以上的产业就业覆盖。

  房子新了。高标准建成41个搬迁安置区,共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313户、31850人,对25个特色保留村的2322户民居实施了提升,改造农村危房19290户,实现全县农村不安全住房清零。

  服务好了。新建1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扶贫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完成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硬件升级,慢性病救助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全面落实。识别确认农村低保12112户1522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01户、12972人),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设施优了。实施总投资2.27亿元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成三级以上公路455.3公里,完成通村公路及街道硬化710公里,完成总投资1.5亿元的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通讯基站1176座,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

  阜平县决战脱贫攻坚的具体举措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使贫困地区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

  阜平,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脱贫难在哪儿?难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人才资金匮乏,但最根本难在没有发展思路。

  阜平结合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等6大产业,基本形成“长短结合、多点支撑、绿色循环”的扶贫产业体系,实现全县164个贫困村产业全覆盖,让贫困群众真正富起来。

  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培育壮大脱贫产业是基础,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是关键。从衣食住行到医疗教育,从道路交通到农村面貌……阜平紧紧扭住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基本保障,编织一张兜住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民生安全网,让他们享受到更多民生福利,有更多获得感。

  (一)培育壮大脱贫产业,拉动群众收入持续增长

  现代食用菌产业让贫困户“借船出海”。2019年,阜平食用菌产业扶贫做法入选农业农村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评选的产业扶贫典型案例。阜平县没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传统,把食用菌培育为脱贫主导产业,靠的就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当地依托李玉院士工作站、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阜平产业研究院和6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依靠科技引领增加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选材、种植、包装、销售等全链条进行创新,同时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食用菌核心园区以当地贫困群众为种菇主力军,聘请省内知名食用菌专家长期驻点现场指导,按照六位一体(政府+金融+科研+企业+园区+农户形成产业联盟)、六统一分(棚室、品种、菌棒、技术、品牌、销售六统一,农户分户经营)模式,统筹美丽乡村、示范园区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推动周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农户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实践中。目前,阜平共建食用菌产业园区102个,高标准大棚4610栋,种植面积达2.1万亩,年增收达到2.5亿元,覆盖全县140个行政村,带动群众15131户372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620户14750人,人均年增收6700元。今年上半年,种植香菇4200万棒、种植春耳菌棒400万棒、种植羊肚菌等其他小品种200万棒。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阜平食用菌产业走上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高效林果产业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阜平,耕地仅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84%,人均耕地仅0.96亩,70%的未利用地都在荒坡上。在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市大力支持下,阜平严格选取坡度25%以下、未利用的片麻岩坡地,引进客土进行土地整理,高标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并确立了“集中建设西部高山苹果种植、中北部晚熟桃树种植、东南部葡萄种植三条林果种植产业带”的发展目标。目前,苹果、桃、梨等发展到9.7万亩,年增收达到2.04亿元,通过土地流转及园区务工等方式,覆盖全县121个行政村,带动群众20631户6209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482户27420人,人均年增收3285元。随着林果种植面积扩大,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3个百分点。昔日裸露的荒坡变成了“花果山”,进一步筑牢太行山区生态安全屏障。

  中药材产业凸显生态优势。阜平坡地面积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多种药材生长。近年来,阜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黄芩、桔梗、板蓝根、柴胡等仿野生中药材种植,并通过金融扶持、奖补扶持等各种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年增收0.81亿元,覆盖153个行政村,带动群众15117户2215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750户9321人,人均年增收3655元。

  规模养殖盘活乡村农业资源。2018年4月,引入北京野谷健康产业集团旗下硒鸽项目,合资成立阜平硒鸽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以肉鸽养殖为纽带的生态循环产业集合体,目前已建设完成存栏55万对全国最大的硒鸽养殖基地。包含种鸽繁育、硒鸽养殖、食品深加工、果蔬种植、观光旅游等在内的硒鸽产业,实现循环生态农业与一二三产业联动,为全县特色养殖业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2019年,阜平硒鸽扶贫项目获评中国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十佳案例奖。此外,阜平还引进新希望六和生猪、玖兴肉鸡、康达肉鸡等一批龙头企业,打造饲料生产、畜牧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各要素聚集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全县新建生猪、硒鸽、肉鸡等养殖小区370个,年增收2.6亿元,覆盖全县93个行政村,带动群众9815户276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54户11781人,人均年增收9370元。

  家庭手工业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针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大量闲置的实际情况,阜平确定“四个一批”(建立一批家庭手工业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家庭手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壮大一批家庭手工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一批家庭手工业公共服务平台)目标,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采取多项举措,以增加农村家庭收入和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为目的,全力推进农村家庭手工业发展壮大。目前,全县15人以上加工点发展到223家,插花、纸盒、手工编织等“小手工活”进农户项目3245户,年增收1.1亿元,覆盖113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84个,带动群众10045户135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869户6755人,家庭手工业加工厂人均年增收1.8万元,小手工活进农户项目人均年增收3000元。

  生态旅游深挖生态与红色历史双禀赋。阜平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红色和绿色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品位高,种类多。除了天生桥、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精品旅游景区,阜平重点发展骆驼湾、顾家台、平石头、花山等1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019年,骆驼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20元,顾家台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09元,现在两个村通过旅游驱动三产融合,已是脱贫攻坚实践观摩点。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64.6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亿元,覆盖带动群众3230户87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11户4886人,人均年增收9000元左右。

  (二)推进住房安全保障,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阜平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建设、危房改造等政策,着力解决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2016年启动易地扶贫搬迁以来,共建成37个搬迁安置小区,17714户5374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313户31850人,同步搬迁人口7401户21898人)住进了新楼房。37个集中安置区,其中1个紧邻工业园区、5个紧邻旅游景区;按照“两区同建”,在集中安置区配套建设35个标准化手工业加工厂、39个养殖园区、79个食用菌种植园区、87个高效林果基地,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并在所有搬迁集中安置区设立“就业之家”基层服务站,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

  7年多来,阜平共改造农村危房19290户,并对花山、马兰、平石头等25个特色保留村的2322户民居实施提升。同时,组织对所有非搬迁建档立卡户进行住房安全鉴定,通过搬迁、提升、危改三项措施实现不安全住房清零目标。

  (三)教育健康同步推进,落实各项兜底保障政策

  2013年以来,阜平紧紧扭住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综合性保障扶贫精准发力,力促政策落实、群众受益。

  教育扶贫方面,新建1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2所城区学校,改造提升9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和薄弱学校确保贫困孩子们就近上学;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三免一助”等国家贫困学生救助政策,做到了所有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无辍学。在国管局大力支持下,建成“梦翔汽车培训基地”,成立北京—燕太片区职教扶贫协作区,燕太片区3省3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北京13所中高职学校及14家企业实现了职教资源共享。1935名学生依托“梦翔汽车培训基地”到车企就业,人均年收入4-5万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把阜平职教中心依靠企业帮助贫困家庭孩子靠技术脱贫的做法写成了内参。

  医疗保障方面,完善提升13所乡镇卫生院和209个村卫生室,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托管阜平县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深度帮扶县中医院,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建档立卡人口医保参保率和资助率均达到100%,“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一票制、一窗口”即时结算、医疗“三重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常态化开展慢性病排查鉴定,落实政策服务。安排407名医生成立237个(县10个,乡卫生院18个,209个村团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兜底保障方面,按照“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要求,抓好低保、养老、残疾人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截至6月底,识别确认农村低保12427户1563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189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已有192名五保人员到县城养老中心集中养老。

  (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增强农村持续发展支撑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为持续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道路交通方面,建成三级以上公路455.3公里,完成通村公路及街道硬化等建设710公里,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20.2公里。“一心(县城路网)、两环(县城绕城环线和县域旅游环线)、七射(以县城为中心的七条放射状公路)、八联(县域内八条乡镇、景区、交通节点之间的联接公路)”的交通路网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安全饮水方面,实施了总投资2.27亿元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修建水源井431眼,修建蓄水池616座,铺设管路255.23万米,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

  电力通讯方面,完成了总投资1.5亿元的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通讯基站1176座,电网、通讯全面升级。

  光伏扶贫方面,全县完成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量102.61兆瓦,实现了全县164个贫困村和45个非贫困村光伏扶贫全覆盖,带动增收0.754亿元,覆盖带动贫困户11750户27025人,户均年增收3000元。

  (五)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随着全县富民产业的兴起、群众住房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产业的发展,广大群众不仅摆脱了物质贫困,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思想脱贫、精神脱贫。贫困群众由之前的“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由之前“揣着手等”到“背着手看”再到“甩开手干”转变,由之前的“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起来了,田间、大棚、手工业厂房热火朝天,村里没有了闲人,一派忙碌景象。全县已有近5000名年轻人回乡创业,农村的人气越来越旺,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坚定,过上好日子的信心更充足。

  阜平县奋进全面小康之路的经验启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脱贫摘帽后,阜平上下接续奋斗,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统筹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工作,聚焦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完善脱贫防贫长效机制三大任务,集中资源力量打好脱贫攻坚战,稳步走向小康生活,走向乡村振兴。

  从坐等救济到发展个体经济,再到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再生造血机制,阜平闯出一条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全面建成小康之路。

  (一)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2013年,阜平县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56.3岁,初中以下学历的占60%……立足县情,阜平直面短板,紧抓“党建”这个牛鼻子,强党建促脱贫。围绕“三年大见成效、五年稳定脱贫、八年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阜平实行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负责制,将全县划分为8个片区,实行常委负责制。乡镇干部包联本辖区所有贫困村,村干部分组包联贫困户。

  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调整班子,充实进有点子、有办法、有担当、有威信的带头人,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治理体系;健全村党支部工作制度,加强集体学习,组织外出观摩,坚持民主决策,现场解决问题,使一项项脱贫攻坚任务落地生根;把党性强、作风好、会经营、善管理、守法纪作为选拔标准,使热心农村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才脱颖而出;从农村致富带头人、优秀大学生村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中,选拔致富领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从后备干部、有农村工作经验干部、能干事会干事干部中选人才,从乡镇、县直机关选人派驻。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50余名村优秀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名党群干部被选派到班子软弱村,12名政法干部被选派到信访问题突出村,5名懂旅游的干部被选派到自然资源优越村,帮助建强基层组织、谋划脱贫攻坚。501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发挥精准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成脱贫奔小康的战斗堡垒。

  (二)凝聚合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才能合力打赢这场攻坚战。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阜平得到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为代表的中直单位、以国防动员部为代表的部队单位、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代表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单位,以及省市各部门、兄弟市县和社会各界的倾力帮扶。

  京保协作、对口支援、“千企帮千村”行动、社会组织下乡扶贫、志愿者参与扶贫等各种力量齐聚阜平,上上下下合力攻坚,群策群力,共同构建起大扶贫格局,发挥全社会合力脱贫攻坚的巨大能量。在健全组织动员机制、培育多元扶贫主体、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拓宽扶贫合作渠道基础上,打破部门界限,精准配套政策,把扶贫工作由“撒芝麻盐”变为“打组合拳”,将各方资源汇聚到阜平,为阜平引入更为先进的扶贫理念和方法,不断优化扶贫内容和方式。

  与此同时,为做好省市县三级驻村帮扶力量的科学分配、精准发力,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阜平县对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做出调整,除省市安排62个帮扶村外,其他102个贫困村和45个非贫困村全部安排县级扶贫脱贫驻村工作队。脱贫攻坚期内,贫困村脱贫退出的,驻村工作队不撤离,帮扶力度不减弱。

  (三)精准施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脱贫攻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必须做到精准,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阜平始终聚焦“六个精准”,逐户精准识别、摸清底数,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精准扶贫资金的投向,把致富产业找准,把脱贫路子找对。做到了致富产业、利益联结、基本社会保障、结对帮扶对贫困户的全覆盖,让惠民政策的水真正流到了户里、洇到了地里。

  阜平探索出以“老乡菇”为典型的产业扶贫模式、以“顾家台、骆驼湾乡村旅游”为示范的旅游扶贫模式,依托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贫困地区的脱贫产业,引导、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地脱贫;对难以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严格按照易地搬迁标准,逐村逐户摸底调查,精准确定搬迁人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通过产业园区与安置区同步建设,确保搬得出、能致富;创新“荒山绿化”土地扶贫模式及“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科技扶贫模式,通过荒山开发、发展高效林果产业等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通过“集团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区域协同发展”职教扶贫模式,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掌握一门技术,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由政府兜底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四)创新机制,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

  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

  剩余贫困人口脱贫方面,研究制定《阜平县2020年剩余贫困人口脱贫方案》和《阜平县2020年剩余贫困人口如期高质量脱贫推进方案》,逐户建立了一个领导干部、一个帮扶责任人、一个家庭医生、一个工商户、一个防贫保险、一个社保兜底、一个产业利益联结的“七个一”帮扶台账,逐户明确帮扶措施和脱贫路径。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方面,坚持“抓产业就是抓脱贫”,对县6大主导产业扶持政策及金融保险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科学统筹使用财政扶用于产业扶贫项目发展5.06亿元,占比80%以上,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继续向县6大主导产业倾斜,今年第一批财政涉农整合资金6.2亿元,提高带贫益贫能力。特别是疫情期间,出台各种政策扶持脱贫企业,做到产业发展壮大不减速,群众收入不降低。

  完善防返贫致贫工作机制方面,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有劳动能力和弱半劳动能力者,通过持续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生产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对丧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统筹落实医保、低保、特困供养、养老保险、收益直补、临时救助等综合保障政策,提高转移性收入。建好用好“智慧信息网”平台。实现扶贫、农业、住建、医保、教育、民政、人社、残联、金融、人保财险等10个部门数据资源共享,落实每半月一更新动态管理制度,奠定精准分析预警信息基础。构建了“防贫保险”“阜民安康保”“助老健康御险”“农户平安综合险”和“社会救助基金”互为支撑的“四险一金”防贫保障体系,实现所有农户全覆盖,有效化解返贫致贫风险,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

关键词:阜平,精准脱贫,调研责任编辑:张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