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我们的全村福丨承德围场海字村:产业发展 助力脱贫致富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宋立芳 
2020-12-07 11:42:00
分享:

       曾经,海字村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结构单一,村里谋发展,既缺乏工业基础,也没有信息渠道。如今,通过产业“造血生肌”,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脱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在小康路上正阔步前行。

海字村村民合影。
海字村的光伏产业和温室大棚。
海字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
鸟瞰海字村。

  海字村位于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南部25公里处,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全村933户2320人。曾经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结构单一,村里谋发展,既缺乏工业基础,也没有信息渠道。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玉米、养殖牛羊和外出务工,过去是河北省深度贫困村之一。

  近年来,海字村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畅通“种、养、制、游”发展路径,塑乡风、抓产业、强治理、促宜居,打出了一套扶志扶智、脱贫防贫、乡村振兴的组合拳,探索出一条抓党建、保脱贫、促振兴的新路子。2019年底,海字村实现脱贫出列。2020年10月,剩余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脱贫。

  开滦集团驻村工作队到来后,充分利用项目扶贫政策,整合优势资源,为海字村谋划当前和长远扶贫产业。此外,驻村工作队还为每户贫困群众建立了一份脱贫档案,谋划了一项针对性的脱贫举措,确定了一名帮扶责任人保持常态联系。

  2017年以来,开滦集团捐资200万元,完成了村民旅游服务中心和174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建设;推进消费扶贫,购买1460万元农产品,为村集体增收160余万元;通过政府扶持、社会捐助400余万元资金,建设了140余亩的日光温室大棚、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种植园,搭建了豆制品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平台,延长产业链;设立生态护林员、扶贫专岗、公益岗156个,村民年增收三千至八千元;路、灯、厕、网等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实施了乡村粪污无害化处理、垃圾分类与清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绿植美化、生态宜居,过去的“脏乱差”村,成为了全国生态环境示范村。2020年,村集体收入73.8万元,人均年收入6200余元,村民在小康路上正阔步前行。

  杜文山:日子越过越红火

杜文山(右一)的家庭合影。

  我叫杜文山,今年78岁。以前家里条件非常差,起早摸黑干,2017年人均年收入25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家里条件好多了,一个人就能收入2万余元,如今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前我们村都是沙土路,坑洼不平,现在的道路全都是水泥路。村里还安了路灯、修了文化广场,走起路来又干净又舒心,出行非常方便。

  通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多方支持帮助,儿子的春之源豆制品制造有限公司顺利开业,带领乡里乡亲致富增收。村里卫生环境也比以前好多了,配置了垃圾桶、吸粪车、垃圾车,一改过去“脏乱差”现象,你瞧瞧整齐的街道、崭新的住房、茂密的植被、新鲜的空气……有时我就站在工厂门口,看村民脸上布满微笑、走起路来信心十足,那些民宿啊、大舞台啊、图书馆啊,都是崭新的,心里别提多亮堂。

  孩子们也都孝顺,儿子儿媳既要忙活厂里的事情,还要照顾我们俩老人,幸福日子真有奔头。

  宋国军:幸福一家人

宋国军(左三)与家人在一起。

  我叫宋国军,今年57岁,和老伴一起生活。这几年脱贫攻坚,党和政府下了大力气,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党和政府为我们易地扶贫搬迁区的村民建设了集中安置区,配套建设“日光温室大棚”。2020年6月,大棚产业扶持分红,我家拿到2000元收入,在以前想都没想过。如今国家惠民利民政策这么好,我一边种地,一边在村产业园务工,村里给老伴安排了公益岗,国家又给建了“五户联建”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季度定期分红,年收入5万余元,日子越来越好。

  驻村工作队来到村里后,帮村里上项目、促增收,抓教育、促文明,献爱心、办实事。现在,我们农村都脱贫奔小康了,感谢党和政府,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孩子们在快乐玩耍。

  资料提供:开滦集团驻海字村工作队

  摄影:李术凡

关键词:脱贫攻坚,小康生活,围场责任编辑:宋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