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微视频|“火眼”人揭秘“火眼”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世豪 张登峰 
2021-02-01 10:10:08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张世豪 张登峰)1月8日石家庄“火眼”实验室正式运行,至1月28日,20天里“火眼”总检测样本量超700万人份。

  700万人份,相当于石家庄市有近十分之七人员的核酸采样在“火眼”实验室检测。而20天,也是河北省内确诊病例激增到疫情得到有效遏制所用的时间。

  1月28日晚,河北“火眼”总指挥、华大集团董事杜玉涛,河北“火眼”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华大基因交付中心负责人张红云,河北“火眼”实验室现场调度负责人欧荣接受了长城新媒体采访,“火眼”人讲述“火眼”故事。

  “连续15天满负荷运转”

  河北“火眼”总指挥、华大集团董事杜玉涛。华大基因供图

  1月8日零时,“火眼”实验室开建,仅用10小时就基本建成,21小时投入使用。这刷新了华大基因搭建“火眼”实验室的记录。

  杜玉涛介绍,“火眼”实验室对场地空间、位置、面积、大小等有具体要求,同时需要配套的电力供应、环境要求等保障条件,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各级各部门的精心关怀下,选在了河北省体育馆。

  提及“火眼”实验室设计检测规模,杜玉涛表示,我们当时做了一个估算,按照石家庄市1000多万的人口数量,即使进行混样检测,全部的核酸筛查量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设定了每天检测10万单管和100万人份的目标,所有的人、材、物都是按照这个规模来准备的。

  事实上,与其它地方的“火眼”实验室不同,石家庄“火眼”开始运转就要进入顶峰。“火眼”实验室正式运营后,团队在极短时间内把日核酸检测单管提高到10万份。

  与国内其它地方,如北京、上海、深圳、武汉、青岛等地的“火眼”实验室,以及国外的“火眼”相比,石家庄“火眼”实验室每日检测量是最高的。

  张红云表示,我们基本都是以每天10万单管检测量运行。从石家庄“火眼”实验室开始运转到现在(1月28日)已经有了20天,每天满负荷运转持续了至少15天。

  “一天里组建一支500人赴石抗疫团队”

  从全国各地来到石家庄的“火眼”人。华大基因供图

  杜玉涛表示,1月6日看到新闻,知道石家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激增,微信朋友圈也在转发“石家庄实行闭环管理”的新闻,集团就与河北省方面沟通,要求参与到当地的疫情防控中来,并得到积极回复。

  “我主动请缨到河北防控一线工作。一方面,我是石家庄人,在这里出生、学习,这里是我的家乡,疫情防控我必须回去;一方面,我们参与过多地大规模核酸筛查工作,团队经验丰富。”杜玉涛1月6日晚飞抵北京,随后开车五小时于7日凌晨抵达石家庄。

  河北“火眼”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华大基因交付中心负责人张红云。华大基因供图

  作为“火眼”全球实验室主要负责人之一,1月8日在开完与先期抵石人员连线会议后,张红云决定赶往石家庄,从作出决定到飞机起飞,中间间隔仅有两个小时。到石家庄工作多天以后,张红云才有时间给父母打电话讲明情况,并得到他们的支持。

  随后,华大集团从全国各地抽调人员组成近500人的团队,其中包括华大集团在河北本地医学检验所的100人,其余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北京、天津、青岛、武汉、深圳等城市。

  欧荣一直在南方出生、成长和学习,这是第一次到石家庄,由于时间紧急,他只带了一件棉衣,北方的寒冷让他猝不及防,后来在石家庄当地人员的帮助下,有了厚厚的御寒衣服。

  随着人员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如何让团队最快满负荷运作?这是张红云最关注的问题。

  张红云表示,我们把“火眼”实验室工作进行了分类,对每个模块所需要的人员进行了分类和安排,最大程度让工作流程标准化。每个人到位后,我们迅速培训不同岗位的人员,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同时,我们还定期对工作进行复盘,大家相互交流各自的工作体会。这样,配合的时间一长,就有了默契,整体工作运转非常顺利。

  “起步就要进入顶峰,这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张红云说,为了减少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有一支工程师团队驻守,只要问题出现,就会立即响应,就地解决。

  “我们有一群蛮拼的小伙伴”

  石家庄“火眼”人在20天里完成超700万人份总检测样本量。华大基因供图

  最让杜玉涛和张红云感动的是,这20天的工作中,团队成员无论是体力上,还是在精神上,无论是年轻的“90后”,还是年长的同事,都保持了旺盛的斗志,大家都蛮拼的。

  张红云说,有时候,到了吃饭的时间点,但都会先把手头的工作完成,再顾及其它事情。上夜班时,大家已经连续在舱里工作很长时间,按照规定应该休息,但很多人完成手头的工作才出来。大家相互鼓励,把做好各项工作作为首要任务。

  “我们平常工作中,很少有这样大批量的样本需要检测。但在石家庄“火眼”实验室,我们就得连续很长时间用移液器夹取试剂,很多人手指头上都磨起了泡。”张红云说。

  在“火眼”实验室,大家是按“板”计算工作量,一个板会有90多个单管,很多人刚开始时20分钟才能完成一板,到后来最快仅用10分钟就能高质高效完成。

  团队中女性要多一点,在杜玉涛看来,这也显示出女生非常强的耐力,非常强的抗压能力。杜玉涛的哥哥一家就生活在石家庄,杜玉涛的小学、高中、初中、大学的大部分同学也在石家庄。但由于工作高度紧张,杜玉涛每天坚守在“火眼”实验室,与家人、同学、朋友也仅仅在工作间隙通过电话、微信联系。

  “我作为‘火眼’建设运营的负责人,我需要坚守在现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理顺各个环节,刚开始一待就是20多个小时。那种情况下,就是让我回去睡觉也睡不着,在现场盯着心里更踏实。”张红云同样是一位女士。

  在“火眼”实验室,既有“巾帼不让须眉”,又有“雏凤清于老凤声”,在这支“80后”“90后”占主体的团队中,大家不计工作的艰辛,一直坚守在第一线。

  欧荣是一名“90后”,他每天要在“火眼”实验室内步行超过两万步。长城网记者 张登峰 摄

  欧荣出生在1992年,每天在宽五十米、长百米的网球馆中至少要走两万步,而工作内容单调且琐碎,即:确保实验室高效运转,确保人员合理调度和样本科学分配,处理一些突发情况。

  “我是现场调度负责人,不在现场在哪里?只有坚守好自己的岗位,才能让实验室高效运转。”欧荣说。

  “我们团队中‘90后’居多,有一个1998年出生的女生,虽然毕业才一年,但几天下来采样检测的质量和效率与有经验的员工相差无几。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这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疫情尽快过去,让大家的生活尽快恢复正常。”杜玉涛说。

  “当‘火眼’人,值!”

  “当‘火眼’人,值!”这是“火眼”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心声。华大基因 供图

  “一位‘10后’小朋友给我们来信,提到‘以后要成为你们这样的科学家,用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人类’,这让我非常欣慰,也是意外的收获。我们的努力能对年轻的孩子有正向的影响,这段时间大家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了。”杜玉涛多次提到这个故事。

  杜玉涛说,“如果没有“火眼”实验室,核酸检测、生物技术离这些幼小的孩子会很遥远。现在,他们通过媒体看到实验室是怎样建起来的,实验室的大哥哥、大姐姐是怎样为这场疫情防控打拼和奋斗。”

  而让张红云感到温暖的是石家庄的普通人。

  “刚到石家庄的时候,我生病到医院诊疗,当医生知道我是来石家庄抗疫的‘火眼’人,在做了各项检查、开了药后,不断叮嘱:三天后一定要来复查,你们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一定要保证身体健康。”张红云回忆。

  “火眼”团队成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每天上下班时,无论是酒店的服务人员,还是路面上的交警,知道我们在“火眼”实验室工作,大家都会给我们“点赞”,甚至有些人以自己的核酸采样在“火眼”检测为荣,这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这些简单的事情,让我感觉到石家庄人民的热情和友善,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这些事情看似很小,却在温暖着团队的每一个人,让大家觉得当‘火眼’人,值!”杜玉涛说。

关键词:火眼,实验室,石家庄责任编辑:张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