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 王林红)种子产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是农业的“芯片”。“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就必须全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3月8日,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杨玉成表示。
近年来,虽然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但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杨玉成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育种人才、种质资源和技术基本掌握在科研单位手中。我国持证种子企业总共约有7500多家,但具有商业化育种能力的不足10%,拥有品种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足100 家。“种子产业面临着商业化育种能力较低、科研主体间分工不够明确、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
为加快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步伐,杨玉成委员建议,打破现行的条块分割、分散管理的育种科研体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加大对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创制以及育种方法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建设规模化、智能化的农业资源保存与信息共享平台。
杨玉成委员表示,以市场需求为根本,通过自主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建立高效、安全的育种流程与方法;推进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技术的有效结合,加快育种能力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
对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在政策、科研立项、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保证其在新品种选育、基地生产加工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同时,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新品种研发,全面提升育种效率和水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繁育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打造以种业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种子企业为支撑的种业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