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7万硕士送外卖”,谣言是怎么来的? | 长城评论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刘远举 
2021-03-22 15:06:05
分享:

  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刘远举

  近日,“7万硕士送外卖”的话题在互联网平台上持续发酵。一些不负责任的文章,将恶意的矛头对准了硕士群体,引发了社会上对学历是否有用的讨论。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误会,是一个谣言。

“全国七万硕士在送外卖”的短视频截图。

  据了解,该数据来源于有关方面2019年发布的两份报告:《2019大学生外卖骑手群体洞察》与《城市新青年: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但两个报告均没有提到“7万硕士送外卖”的结论。其中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到是“暑期兼职岗位”。另一份报告里,统计数据也包含了节假日的兼职骑手。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现象的研究生当骑手,其实是发生在暑期期间这一特殊时期,而且,也没有7万这么夸张。

  一个谣言能够出现,并且流传,背后一定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毋庸讳言,因为疫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的确受到一些影响。年轻人毕业之后的焦虑情绪,是存在的。有焦虑,就有人贩卖焦虑,把这个现象夸大其词地描述一番,获取流量。不过,这个情绪并不是主流,毕竟,研究生、大学毕业生群体人数非常少。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情绪,其实是另一个角度的,有意无意的恶意。

  这个误会之所以被传播开,甚至被有意识地夸大进而误导社会,是因为中国社会意识深处,还潜藏着“读书无用论”,每到时机适合的时候,就会沉渣泛起。看看社交媒体上的这些言论就知道,“7万硕士跑去送外卖,对得起父母的供养吗?”“7万硕士送外卖,中国正在催生一批高学历穷人”“这种人学历再高也会被淘汰!”“硕士求职不成,转行送外卖”。这些言论中,幸灾乐祸,阴阳怪气,从质疑高学历的含金量,到质疑所有教育的含金量,满足自己内心的阴暗面。

  有了这些心理的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捕捉到了这一“热门话题”,就会添油加醋地去迎合这些需求,用“高学历穷人”“文凭贬值”等话语去满足这种心理,从而获得流量。某种程度上,他们与其是制造焦虑,不如说是迎合恶意。

  不过,仅仅批评这种恶意,还是不够的,会忽略这个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客观来说,中国的教育系统中,的确存在内卷与浪费现象。这个现象很严重。现在,初中、高中的最后一年不上新课,全部用来复习,仅仅是为了应试。这个现象也出现在高等教育中,不少人在读完四年本科后,做不了本专业的工作,读书仅仅是为了文凭。一旦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去读一个研究生。大家都如此,就出现了学历通胀的现象。扩招之下,自然会有一些水分。社会感知到了,就会有人吐槽,遇到合适的时机,就会爆发出来。

  虽然并不是读了大学,就一定要做本专业的工作,但年轻人学了专业,用不上,甚至学历通胀,不断读硕士、博士,的确是一种浪费年轻人劳动力、创造力的内卷。如果解决掉这些内卷,提高教育系统的效率,中国可以得到新增的劳动时间。这不但有利于经济发展,对于解决中国的老龄化,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实,撇开谣言不谈,回到事情本身,大学生在假期参与劳动实践,这本身是好事。大学生、研究生都是成年人了,父母抚养了二十多年,自己长大了,在寒暑假做一些工,挣一些钱,能减轻父母负担,也能实现自己的一些消费需求。即便家庭富裕,经历一些辛苦,流一些汗水,甚至受一点委屈,在进入社会之前,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当然,不排除的确有研究生,一时找不到工作,暂时做外卖骑手的情况。但这实际上是一件好事。所谓摩擦性失业,指劳动者寻找最适于自己的工作,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失业。任何社会,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发生,但这种失业不会持续很久。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在求职过程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摩擦性失业。

  当然,摩擦性失业仍然会产生压力,常成家庭矛盾、社会事件的导火线。这种临时岗位可以缓解这种压力。比如,一个暂时找不到工作的研究生,依靠做外卖骑手,不用找家人朋友要钱,暂时瞒过家里,维持尊严。这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平台经济之下,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兼职性的岗位,对求职过程起到的缓冲垫作用。这也是一件好事。

关键词:硕士,外卖,谣言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