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李代姣 通讯员 薛华 张涛
自主研发的新型光电显示玻璃打破国外垄断,推动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成功合成的新型超硬材料厚度更薄、硬度更强,将极大加快我国特种机械加工领域和静高压科学研究领域变革性技术的发展进程……
在4月13日召开的2020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262项创新成果熠熠生辉,每一项都凝结着智慧与创造的力量,闪耀在全省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殿堂。
2020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马峙英接受长城新媒体记者采访。长城网记者 王守一摄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十三五”以来,河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持续打造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综合创新生态,整体发展速度进入历史最快阶段。
尤其是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河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全国第24位增长到第20位,创新型河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从0到1” 原创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多年前,我国棉农种植的是‘洋种子’,现在我们的国产棉种产量和品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但100%满足了国内种植的需要,有的还走出国门,在非洲和东南亚一些‘一带一路’国家种植。”谈起多年来的创新探索,2020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马峙英话语中充满欣慰。
通过30余年的粮棉科技创新研究,马峙英带领团队破译了棉花的遗传“密码”,建立了棉花抗病育种技术,育成了适于春播连作、棉麦套作和重病地、旱薄盐碱地种植的系列新品种,打破棉花种植对于“洋种子”的依赖,攻克了棉花种子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马峙英带领学生观察棉花的生长情况。
没有一蹴而就的创造,科技创新的背后,是多年如一日的持续投入和深厚积累。
数据显示,河北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1.18%增长到2020年的1.7%(预计),远高于全国0.04个百分点的增速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6%提高到60%。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近年来,河北在新材料、中医药、机械动力学、作物育种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关键核心技术成果,“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优势科技力量聚焦“痛点”“堵点”关键环节,一大批“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取得突破。
坚持自主创新,一些领域技术实现并跑、领跑,河北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多年来,河北坚持外引内育,越来越多高端人才汇成助推创新的强大动力。
在2020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名单中,不仅能够看到坚守科研一线几十年的科技工作者,也有大量中青年科技人员。项目完成人中,35岁以下的占14.8%,35-45岁占43.8%,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只有31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日趋年轻化,为科技创新注入澎湃的新生力量。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大力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行动,完善人才培养、发现、使用、激励政策链,以软环境和硬条件培育人才、吸引人才、成就人才。”河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河北将进一步加大科技计划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强化人才培育与项目、基地的耦合机制。同时,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强化院士智力引进,推进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河北创新创业。
“从1到100” 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显著加快
“基于故障多元信息的新型保护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河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研制了国际上首套基于故障多元信息的新型保护系统。
继电保护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随着电网的发展,电网结构和运行方式更加复杂多变,传统的继电保护依靠定值来判断是否动作存在选择性和灵敏性的矛盾。
项目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做保护的整体仿真试验。
“简言之,传统继电保护既可能拒动,导致电网故障时难以及时切除,存在引起设备甚至整个变电站烧损的风险;同时也可能误动,切断正常运行的电网,引发区域性大停电事故。”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王增平告诉记者,项目构建“高可靠后备保护、高灵敏主保护、适用性强构成”模式,既实现了故障设备的快速准确识别,又攻克了系统振荡及过负荷造成保护误动的难题,获发明专利34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
翻看项目完成人名单,“学院派”与“企业派”平分秋色。在王增平看来,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极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共同参与、合作创新让珍贵的科研成果不再被束之高阁,让科技创新在“最后一公里”加速跑起来。
近年来,河北推动政产学研金介一体化发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牢牢把握“从1到100”成果转化这个牛鼻子和爆发点,河北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充分发挥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聚焦“100到100万”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切实增强科技金融支撑,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技术合同交易总额由2016年的240余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超800亿元,连接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间的通道被打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断加快。
此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也持续加强。科技创新辅导团面向创新主体、科研人员、基层一线,坚持“市县点菜、省厅配餐”模式,讲政策、教方法、指路径;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也从农业延伸至工业和服务业,成为全省推动先进技术的生力军、引导创新创业的领头羊。
获奖项目过半数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从光电显示玻璃严重依赖进口,到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位居全球第一,东旭集团总裁兼总工程师李青用不懈的科研与探索,参与并见证了这段艰辛却又令人振奋的征程。
作为2020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李青征途的起点,始于“一片玻璃扬国威”的誓言。
李青及研发团队在国家工程实验室实验线查看玻璃基板产品性能。
“玻璃基板是电视机、平板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的关键部件,技术门槛高、制造难度大、投资风险大,被称为光电显示行业的‘基石’。长期以来,玻璃基板技术和市场都被国外企业封锁和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显示产业的健康安全发展。”李青说。
要冲破封锁,就要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
一步一个脚印,她主导建成我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玻璃基板生产线,制造出了高均匀超净面强理化性能的玻璃基板,结束了我国玻璃基板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建成我国第一条百吨级高强超薄浮法触屏保护玻璃生产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与产品垄断,在抗冲击性能、弯折韧性、表面应力、厚薄差等方面均优于国外知名公司,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第二。
“近年来,一系列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纷纷出台,在制度、资金等方面给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为企业快速成长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机遇,企业创新步伐随之加快。”李青明显感到,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正成长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2020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数据也印证了李青的想法——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中,企业牵头和参与完成的135项,占总数的57.2%;一等奖项目中,企业牵头和参与完成的23项,占71.8%,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从2016年的2031家增长到2020年的9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4.1万家增长到8.7万家,企业创新主体数量、质量同步提升,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河北省将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0家,培育质量型、实力型、领军型科技企业,以科技领军企业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培养造就一批科技企业家,以企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坚持创新,河北以优异成绩完成“十三五”答卷。“十四五”,更多动人的创新故事必将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