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卢建东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六稳”“六保”工作之首。2020年,在新冠疫情和复杂国际形势的冲击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2%,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基础。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我们敢于化危为机、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鼓励新经济加快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日前,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0-2021年数字化就业新职业新岗位报告》显示,2020年仅微信生态就衍生了3684万个就业机会,同比增长24.4%。
从中国信通院的报告来看,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除了带来可观的就业岗位之外,也创造了“西部数字青年”这样一个新就业群体。报告中有两组数据,为该就业群体的崛起提供了数据支撑:一是在小程序、公众号运营者排名前10的省份里,四川、陕西、重庆、湖南等6个中西部省份均列其中,且其年龄分布主要在18-34岁;二是小程序、视频号的个人运营者,本科以下学历就业者占比达47%,并主要集中在三线以下城市。
在重庆运营生活服务类公众号的李望,曾经在广州打工。看到消费行业数字化的前景之后,李望回到重庆,将本地商家高频率的促销打折信息整合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陕西省镇坪县曾家镇向阳村村民谢清林,虽然下肢瘫痪,但在参加万县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后,利用“微帮”、短视频等工具售卖本地特产,实现了增收。家在农村的温学贵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工厂流水线工作,但他利用业余时间上了在线编程教育课,目前已经是一名标准的小程序开发工程师。
身处西部的李望、谢清林和仅有中专学历的温学贵,他们从新经济中寻找到了新岗位,也获得了改变人生的机遇。他们之所以能够汇入到“西部数字青年”这一群体,一个重要背景在于新经济催生的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形态至少有两个关键差别。
首先,传统就业岗位是“人随产业走”,就业机会与产业区位布局高度绑定,但数字经济打破了地域限制,诸多岗位可以在非中心城市甚至乡村进行。其次,随着小程序等轻量化软件应用的普及,传统数字软件开发所需要的的高学历、高技术门槛得到了下降,一个没有读过大学的青年,只要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可以实现上岗,这是之前所不能想象的。
近年来,新技术催生的新经济、新业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就业形态,既给微观层面的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选择空间,也对弥合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鸿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下,新就业形态所发挥的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等特性,有力充当了就业市场“蓄水池”与“缓冲器”的功能。
当然,对比传统的就业模式,新经济下的新职业、新岗位也呈现出用工性质难界定、社会保险覆盖率低、政府监管难度大等新挑战。
对于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作为最具号召力和资源规模的政府,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结合中国情境设计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包括拓宽灵活就业群体参与社会保障的渠道,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免费在线课程和就业指导服务,以及建设劳动者终身学习的“数字学堂”等。毕竟,在解决新经济、新就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方面,中国没有完整的经验可循,必须要依靠自己的摸索去总结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