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又到一年高考时,这是你们的大考,也是我们的考试。长城评论邀请评论员、在校大学生与考生们同写河北高考作文,为1078万考生加油!
考题:全国新高考Ⅰ卷
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者:王钟的(媒体评论员)
题目:在强与弱之间,选择本身就是残忍的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在谈论“强”与“弱”的抉择时,村上春树《鸡蛋与高墙》的演讲总是赋予人无尽启迪。不错,同情与扶持弱者,是人类文明赓续千年的独特密码。社会达尔文主义之所以为人不齿,在于其残酷的淘汰与竞争,在实质上削弱了文明共同体的整体力量。但是,我想说的是,在强与弱之间作选择就是残忍的,强大与弱小的转换,为我们理解平等提供了另一种维度。
对于个体而言,追求强大、告别弱小与贫瘠,无疑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落后就要挨打,贫困就要受欺负,甚至“虎落平阳被犬欺”,中国人很早就明白这样的道理。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才能以平等的姿态与更强者对话,也才能更好地帮助弱者、维护公平正义。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强与弱的反复转换,验证着中国人的质朴辩证法。“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永不可攻的城池。弱者唯有卧薪尝胆,才有奋发图强;强者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安享太平。身体的强健,伴随着肌肉的撕裂与复生;家族的兴旺,在于扼住命运咽喉的拼搏。
成功不是坐享其成的,命运也不是生来注定的。不因一时的挫折和不幸而自怨自艾,也不因眼前的顺利与幸运而骄傲自满,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古老哲学,也是镌刻入我们民族基因的古老哲学。也正因此,中华文明才具有独特的韧性,在一次又一次挫折中站起,在一轮又一轮苦难中勃发。这种百折不挠的意志与决心,是中华文明穿越历史的伟大动能。
回溯人类文明史,某些文明可能习惯了“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对话。罗马帝国横扫欧洲,蒙古铁骑饮马多瑙河,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几大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世界历史确实充满了征服与被征服,充满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残酷。但是,这一切并不是必然的,正如没有永远稳固的强大,也没有永远奏效的“实力规则”。当一方势力横征暴敛、为所欲为之时,便是它走向衰亡的开始。
我们对弱者的同情,不仅是出于对过往的叹息,同样是出于对未来的关照。应当铭记的是,只有坚守平等尊重理念,才能换得对方同样的敬意。再小的文明、再弱的力量,只要铆足了劲头、挺直了腰板,就会像狂风中的芦苇一样打不折、压不弯。当今世界不同文明的对话,离不开彼此的尊重与谅解,绝不允许一方让另一方“噤声”的蛮横。
身处强大地位,回想自己弱小时的彷徨无助;身处弱小地位,不放弃走向强大的梦想;而强大与弱小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同呼吸共命运,文明的和谐与世界的和平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