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微视频 | 刘俊文:把自己捐出去的人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周亚彬 张笑宇 
2021-06-21 21:43:00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周亚彬 张笑宇)“我自愿将我身故后的遗体捐献给我工作一生的解剖实验室,捐献给我的母校,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6月5日,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实验室主任刘俊文在遗体捐献志愿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21岁入行,他跟“大体老师”打了一辈子交道

  1984年,21岁的刘俊文护理学专业毕业后,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虽然工作有了着落,但在旁人看来却并不羡慕。因为他的工作就是负责人体解剖实验室的管理、人体标本的制作以及实验教学工作。

  “你要说从没打过退堂鼓,那也不可能。”刘俊文告诉记者,解剖实验室对于常人来说,不仅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而且在实验室里接触最多的就是福尔马林,也就是高浓度甲醛的水溶液。“我的皮肤经常起红疹,眼睛也会流泪,还经常感到头痛。”刘俊文说,甲醛的危害人尽皆知,原来实验室的设施简陋,出于健康考虑,他也曾想过离开。

  “我们这种岗位难留人、难招人,但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几经犹豫,刘俊文选择了继续坚守。“说白了,总得有人干这份工作。”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工作中的刘俊文。长城新媒体记者 周亚彬 摄

  从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儿到尘霜满面即将退休之年,刘俊文在人体解剖实验室进进出出几十年,也见证了遗体捐献事业的变迁。“过去,‘大体老师’(指遗体捐赠者)很少,我们学校每次上解剖课都要排队,等着接收到北京等名校解剖后的标本,才能动手实验。”刘俊文介绍,相对于眼角膜等器官捐献,遗体捐献的接受度更低。“当然这跟遗体捐献的周边工作缺乏,也有一定的关系。” 

  2004年10月,依托河北大学医学解剖实验室,保定市遗体捐献接受站正式成立,这也是当时河北省第一家挂牌成立的遗体捐献接受站。自那一天起,刘俊文就担起了接受站志愿服务的工作,负责接待志愿者、协助其填写相关材料、与捐献者亲属沟通和协调“大体老师”运送等工作。

  如今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楼建立了完善的排风系统。长城新媒体记者 周亚彬 摄

  “我的办公室,就是接受站的接待室,志愿者和他的家属就是来这里找我咨询了解,填表签字。”在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实验楼的墙面上,挂着的《河北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和接受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凝聚着刘俊文多年以来工作经验和智慧,属于他的那张棕红色的办公桌,写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刘俊文告诉记者:“遗体捐献秉承‘自愿、无偿、和谐’原则,做出这种决定的人,不仅有着对生命的敬畏,更有一颗大爱之心。”

  几近花甲之年,他也将成为“大体老师”

  作为河北省第一家遗体捐献接受站的负责人,在常年接待遗体捐献志愿者的过程中,刘俊文时不时都会问到一个简单却又直击内心的问题,“前来咨询遗体捐献的人问我:刘老师,你捐吗?”这个问题,确实把刘俊文问住了,但每次他都非常诚恳地回答,“我还没达到您那么高的境界,我还得再想一想。”

  从事遗体捐献志愿服务17年来,刘俊文见证过很多志愿者勇敢无畏、无私捐献的过程,也被很多用生命余温温暖世界的故事感动不已。然而,他自己真正萌生捐献遗体的想法,大约要退回到十年之前,“因为心脏病住院治疗,那时候我第一次认真考虑了自己身后的事情。”经历过一次次扪心自问,刘俊文发现自己舍不得奋斗了一生的实验室,内心豁然开朗,“人生的快乐不在于收获了什么,而是付出了什么。”

  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师生向“大体老师”致敬。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 供图

  过了自己这一关,还要过家人这道关。刘俊文知道,遗体捐献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便开始找机会以开玩笑的口吻,试探家人的口风。

  “爸,您可别逗了。”最初,刘俊文的女儿刘茜茜以为父亲在开玩笑,但看到父亲欲言又止的神情时,刘茜茜意识到,老爸不是在开玩笑,而是认真的。

  “爸,只要你愿意,我都支持你。”女儿刘茜茜是一名护士,对于父亲的选择,虽然一时难以接受,但最终选择了尊重和支持。

  “我选择在6月5日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因为我是在1985年6月5日入的党。”还有两年,刘俊文就退休了,选在入党纪念日这天签署遗体捐献协议,他觉得心里特别踏实,“作为一名拥有36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之后我不能再为社会作贡献,但我愿意在生命的终点为医学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最后的力量。”

  “我陪着他吧,怕他一个人孤单”

  6月5日,刘俊文在遗体捐献志愿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后,他的妻子赵小珍接过笔,也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我陪着他吧,我怕他一个人孤单。”

  1986年,刘俊文与赵小珍喜结连理。对于刘俊文的工作,赵小珍也曾有过埋怨,“他上下班没有固定时间,一有事儿拔腿就走。有一年大年初二,老刘接到了遗体捐献志愿者去世的消息,一个人连夜开车从老家赶回了保定。”

  多年的相濡以沫,妻子赵小珍对于刘俊文就一句评价:生活自理能力差。“我每天早晨都会问她,我今天穿什么啊?今天早饭吃什么啊?”对于妻子的评价,刘俊文说,“我离不开她。”

  刘俊文和爱人赵小珍。刘俊文 供图

  生活琐事离不开妻子,遗体捐献这么大的事儿当然也得坦诚。为了得到妻子的理解,刘俊文经常带着赵小珍走访遗体捐献志愿者。“与志愿者见面时,他们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精神确实感染了我。我也是一名党员,我必须全力支持刘俊文的工作。”在深入了解了遗体捐献的重要意义后,赵小珍决定尊重并跟随刘俊文的选择,成为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人去世后,无非一把灰,我愿意用我的身体,为更多的医学生打开学医的大门,传递爱与希望。”

  “原来我跟你说的那个事,咱们今年能办了吗?”“什么事?”“今年咱们把遗体捐献那个表签了吧。”“行,你说了算。”今年5月的一天清晨,刘俊文和赵小珍商定了这件事。

  6月5日,刘俊文和赵小珍在河北大学300余名师生代表的见证下一同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并摁上了鲜红的手印。

  一生相伴,至死不渝。刘俊文夫妇用实际行动赋予了人民教师“言传身教”的深刻意义,也完美诠释了人间大爱的真谛。   

关键词:遗体捐献,刘俊文,党员责任编辑:张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