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郑建卫
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位于邢台市西部60公里的太行深山区,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山村。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敌后总校就设在这里,而现在这个小山村又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是“太行生态第一村”和“中国绿色村庄”。
前南峪的生态经济沟。 长城网记者 郑建卫 摄
在这里,98%以上的村民住在集体补助一半资金建设的二层连体别墅里,别墅舒适美观。村民享有“三免六补二奖励”的福利政策,饮用水、浇地、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老人退休享受600元补贴,旧房改造补助50%,医疗费用除新农合报销外剩余部分村里补贴。老党员享受党龄补贴,每口人每年集体补贴3400元生活费。做饭取暖用气只需按规定交足秸秆,可以免费用气。考上本一以上的学生,享受6000元奖励。村里组建了文艺队,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设施齐全。
前南峪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全国生态文化村等七十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
前南峪村民的连体别墅。 长城网记者 郑建卫 摄
2020年,前南峪村总收入1.96亿元,集体纯收入2680万元,人均纯收入18600元,是远近闻名的共同富裕村。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抗大精神
前南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天林介绍,前南峪村与抗大是在抗战的烽火中结缘的。浆水位于太行山腹地,东临冀南平原,西与山西毗邻,这里四面环山,山高林密,山势险要,能攻能守,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这里靠近十八集团军总部和北方局驻地,又是一二九师开辟最早的太行根据地之一,群众基础好,环境比较安定。
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抗大陕公等学校迁移晋东南的决定》。7月10日,抗大总校以“八路军第五纵队”番号,在司令员兼政委罗瑞卿率领下,告别延安,向敌后根据地挺进。五千抗大师生渡黄河,涉汾水,翻吕梁,越太行,经陕西、山西、河北3省的25个县,行程1250千米,辗转一年多,摆脱了日军的围追堵截,在1940年11月到达如今的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
位于前南峪村的抗大陈列馆。 长城网记者 郑建卫 摄
抗大总校在浆水的两年零三个月里,抗大与前南峪人民结下深深的军民鱼水情,抗大师生经常在学习、战斗之余,帮助群众抗旱抗灾,抢种抢收。反“扫荡”之前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反“扫荡”胜利之后帮助群众修复房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留下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
如今,在前南峪建有抗大陈列馆、抗大纪念碑、千米抗大学员碑林、抗大风云明珠、抗大雕塑等多项标志性红色文化建筑,是游客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抗大陈列馆于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
抗大精神哺育着前南峪人,抗大的红旗高高飘扬在前南峪这块红色土地上,像火炬般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郭天林介绍,1963年8月,一场大雨把乡亲们赖以生存的340亩农田,2000多棵板栗树、柿子树冲得一干二净。天灾彻底毁了前南峪人的日子,村干部下了狠心:干脆来个大翻身,垫地植树,治理荒山!
“一天出四次工,睡几个小时,山上挖野菜,柿子当饭吃。那些大石块,我们用手提,用肩扛......前南峪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干出来的。”72岁的村民郭群宝回忆起治山时的情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有这样一组数字,记录在前南峪“治山植树”时期的全村账目里:15年治理荒山、植树绿化大战,用坏了1万多把钢钎铁锤,包扎伤口的胶布、纱布用了1吨多;在岩石上凿出6万多个大坑,整修了1480亩水平沟,动用740万立方米土石;累计在山上种植3900亩生态林、4400亩经济林,绿化山场面积达8300亩。
最终,前南峪用15年时间,完成了20年规划,栽植洋槐3400亩,播油松500亩,山场全部绿化,滩地全部修复,水利工程设施全部配套。
前南峪引进的果树新品种——油蟠桃。 长城网记者 郑建卫 摄
如今的前南峪,全村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6.8%,当年的秃山布满了翠绿,河滩沟里种满了梨树、樱桃树、苹果树……
发展绿色产业 实现共同富裕
树多了,山绿了,可乡亲们并没有随之富起来。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便成了郭天林心中的“难题”。
“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前南峪最大的财富。”郭天林说,“我们在老支书郭成志的带领下,向青山要发展。”
前南峪先后请来150多位技术专家,对生态经济沟进行升级改造,在山脚沟谷发展西洋参、红小豆等高效作物,引进22个新特优果树品种,建起水窖等集雨工程,配套了微喷和滴灌等现代化水利灌溉设施,按照绿色果品标准,实行科学管理,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前南峪村兴办的食品加工厂。
“我们在沟里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前南峪共有果树32.64万株。引进了很多国外品种,像乌克兰樱桃、美国葡萄、澳大利亚油桃等,现在一亩地纯收入能达到1万元。”郭天林说。
为了解决前南峪的板栗、苹果和蜂蜜的销售难题,前南峪还办起板栗加工厂、苹果加工厂、果品冷藏库、蜂蜜加工厂等绿色环保企业,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建立了山区第一家农村电子商务室,采用“互联网+农产品”模式,专人负责把前南峪一系列产品上网,进行线上营销、线下配送,开拓农产品销售新渠道。
“我们还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和‘抗大’人文资源,投资8600多万元,让小山村变身天然氧吧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之一。 ”郭天林说。
2020年,前南峪村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1460万元,带动其他行业收入共8760万元,旅游区被命名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园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农业公园”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前南峪,村内路面全部实现硬化、街道整齐划一,一排排连体别墅坐落两旁。街道卫生有专人打扫清运,,垃圾定点存放定时清理,清运率100%。村域内3000米河道得到统一清理,连心河、连心湖水体清澈见底。投资386万元建起村秸秆气化站,开发出清洁型新能源,实施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供全村做饭取暖。
“这里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通过全体村民的努力,我们要让这里成为太行山区最富的地方!”谈及村子的发展,郭天林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