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长城大视野 | 跟着总书记的脚步,感悟塞罕坝精神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世豪 郭甜肖 赵娇莹 
2021-08-27 11:53:04
分享: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察看林场自然风貌,看望护林员,实地了解林场发展情况。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9次视察河北。

  从塞罕坝第一代在莽莽荒原上奋斗的创业者,到新时代接力奋斗在茫茫林海中的守护者,总书记走近他们,与之亲切交流,这份温暖给予了塞罕坝人们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四位代表,一幅群像,让我们一起走进总书记的塞罕坝之行,近距离感悟塞罕坝精神。

  “总书记叮嘱我们守护好这片林海”

  受访者: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望海楼防火员刘军、王娟

  “就像做梦一样,实在是太激动了!”

  8月23日下午,刘军、王娟夫妇迎来了幸福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们工作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望海楼看望他们,还亲切地和他们一起合影。

  一左一右,刘军、王娟夫妇紧挨着总书记,笑着,定格。他们的身后是塞罕坝的茫茫林海。

  8月23日晚,在暮色四合、苍茫雄阔的月亮山,回想见到总书记的场景,面对长城新媒体的记者,夫妇俩的心情依然难以平复。

  “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做了13年的护林防火眺望员,平时就在这座望海楼眺望有没有火情,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个人。”这次见到总书记,让刘军激动不已,“刚一见面,总书记就亲切地询问我们的工作和家庭情况,就跟唠家常一样,还问我们有没有林三代。”

  人声、笑声,让平时只闻风声的望海楼热热闹闹,总书记主动提出要进小楼看看。

  小楼三层,瘦瘦的,高高的,一层是刘军夫妇的卧室,二层是餐厅和卫生间,三层是他们工作的地方。一年四季,他们都驻扎在这海拔1920米的制高点,盯守着机械林场千层板分场辖区内的广袤林地。

  “总书记查看得特别仔细。”王娟领记者走进小楼,“每个房间都看了!还问我们能不能洗热水澡,怎么吃饭,有没有电视……”

  王娟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总书记在厨房打开了他们的冰柜。

  “总书记打开冰柜看见一包馒头,就问这是自己蒸的还是买的。”王娟说着就笑了,“当年刚来的时候不通水电暖,是有些艰苦。但现在条件比早先好多了,吃饭早就不是问题了!”

  “上到三楼,总书记从固定望远镜里眺望林海。”刘军自豪地说,“我还给总书记调了调望远镜呢。”

  三楼工作间里,东向北向各有一架望远镜,能够360度无死角地眺望林子,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月亮山望海楼眺望记录表》。

  “总书记十分关心防火,详细翻看了眺望记录。”打开记录表,入目满眼是“正常”,“每年防火期期间,我们白天每隔15分钟眺望一次,并向林场电话报告,夜里也要每隔一小时眺望一次、报告一次。”

  “总书记说在这儿工作很辛苦,叮嘱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片林海。”说到这儿,王娟的神情变得十分严肃。

  “那你们打算怎么做?”我们问。

  不善言辞的刘军笑了笑说:“塞罕坝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有责任守护好我们的家!”

  夜幕降临,塞罕坝百万亩林海寂静无声,望海楼外是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

  “只要塞罕坝需要,我们一定会坚守在这里,为这片绿色做出自己的贡献。”夫妇俩相视一笑,信念坚定。

  “总书记夸我们塞罕坝风光美”

  受访者: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

  一过处暑,进入初秋。

  位于河北最北部的塞罕坝,层层叠叠的百万亩林海随风涌动,越发显得气象宏大。

  “总书记就是站在这儿远眺林海,夸咱塞罕坝的风光非常美,树木也长得好!”

  8月23日傍晚,站在海拔1920米的月亮山望海楼,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俯瞰着百万亩林海,心潮澎湃。

  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月亮山望海楼,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

  这已经是安长明第二次与总书记面对面了。

  今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以集体名义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作为林场代表,安长明从总书记手上接过了荣誉证书。

  当时,安长明曾激动地邀请总书记有时间到塞罕坝走一走看一看,没想到,安长明和林场职工的这个愿望很快就成为现实了!

  “在尚海纪念林,总书记沿着木栈道边走边看,详细了解了‘马蹄坑大会战’的情况,说这里是‘最佳合影地’。”安长明说,马蹄坑大会战是1964年4月第一代塞罕坝人创造的奇迹。当时,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在荒原上大战两天两夜,种植了516亩落叶松,最终成活率达到98%以上,拉开了塞罕坝大规模造林的序幕。

  如今的尚海林,高大挺拔的落叶松刺向天空,林下草间,迟开的花,累累的果,悦人身心。呼一口空气,也是醉人的清新味道。

  “我向总书记介绍了塞罕坝攻坚造林的情况。”安长明说,造林人追寻绿色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歇,2017年以来,全场干部职工发扬塞罕坝精神,见空植绿,开展了新时代的“二次创业”,完成荒山造林绿化10万亩,平均造林保存率95%以上。

  “总书记仔细询问如何移土、如何浇水、如何在荒山上保证成活率等,对我们的‘二次创业’表示了充分肯定。”安长明兴奋地说,自己深感责任重大,“塞罕坝将迎来一个重大机遇期,我们要加强谋划,持续开展科学绿化,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工程,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让金山银山更大。”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我们塞罕坝人接力让荒山变为林海。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我们塞罕坝一定会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道路上开创新时代的奇迹。”安长明信心十足。

  “我向总书记表态一定管好这片林子”

  受访者: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

  “总书记说,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太提气了、太振奋了,这是对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的高度认可,更是给我们鼓劲!”当天下午,现场聆听了总书记讲话后,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表示,一定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走好新时代塞罕坝新的长征路!

  陈智卿回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尚海纪念林“马蹄坑大会战”的展板前,仔细询问当年造林的情况,当看到第一代务林人喝冰雪水造林、骑马护林的照片时,称赞“真是不容易”。

  如今,走进尚海纪念林,昔日的“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永远成为历史,高大茂密的落叶松已经结为松涛阵阵的林海。

  “我当场向总书记表态,我们一定会把这片林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把这片林子管好、保护好,上对得起艰苦创业的先辈,下对得起子孙后代。”陈智卿说。

  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塞罕坝有林地面积115万亩,林木蓄积量1036.8万立方米,森林与湿地资产价值合计231.2亿元,年物质产品与生态服务价值155.95亿元,年调节水量2.84亿立方米,年碳汇86.03万吨二氧化碳……塞罕坝生态持续向好。

  陈智卿表示,“我们将全面开展二次创业,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生态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不仅如此,这些年来,在林场的辐射带动下,周边区域4万多名百姓受益,帮助2.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我们还要通过生态建设把绿水青山打造得更好,让金山银山发挥更大的效益,让周边的老百姓通过生态建设富起来,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让塞罕坝真正变成老百姓的‘绿色银行’。”陈智卿说。

  “总书记知道我去领了‘地球卫士奖’”

  受访者: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代务林人陈彦娴

  “你就是去领‘地球卫士奖’的那个同志吧,我认得你!”

  8月23日下午,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代务林人、77岁的陈彦娴刚一开口,习近平总书记就认出了她。

  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并与林场老中青职工亲切交谈。

  “我是一个普通林业工人,总书记还能认出我来,知道我们获得‘地球卫士奖’,真是太幸福了!”总书记对第一代务林人的亲切关怀,让陈彦娴深受感动。

  2017年,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当时,陈彦娴当时是领奖代表之一。

  陈彦娴的讲述把记者带到了半个多世纪前——

  “你问塞罕坝当时天气能冷到什么程度?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

  “干一天活儿下来,泥水糊得满身满脸都是,不说话分不清谁是谁。”

  尽管环境艰苦,陈彦娴老人丝毫不悔。她说,实在撑不住的时候,大家就唱革命歌曲: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说着说着,她自己打着节拍唱了起来。

  “我们只要栽活每一颗小树,我就觉得我们的苦算不了什么!”在陈彦娴看来,能把一粒粒种子孕育成一棵棵参天大树,把荒漠变成林海,这是整个林场上下不畏艰难、上下一心的结果。

  “我退休后,常给年轻人讲坝上的历史和过去艰苦奋斗的环境。”陈彦娴老人爽朗地笑着说,“有人会问,你们真的没有后悔过退缩过吗?我非常坦然地告诉他们,我们没有想过生活怎么艰苦,大家都一起朝着同一目标不断努力,也都真正融入到艰苦奋斗的精神当中。”

  林海苍翠连绵,绿草如茵铺展,野花芬芳斗艳……今天的塞罕坝林场造林面积达到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2%,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

  更令人欣喜的是,美丽高岭上的这片绿色,正在燕赵大地蔓延开来。河北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全省每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都在500万亩以上,造林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如今,第一代塞罕坝人都已至暮年,有些已经离世,但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却跨越时空,薪火相传。

  “塞罕坝”这三个字,已经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一个绿色发展的美丽符号。

  “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和生命换来了这百万亩林海,我们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一生为之自豪!”陈彦娴面带微笑,“我们将牢记嘱托,一代接着一代干!”

  从一代人、一棵树,到一群人、一片林,塞罕坝已经创造了一个绿色奇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在塞罕坝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正在新时代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磅礴动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责任编辑: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