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时政新闻部

航拍视频丨这里是塞罕坝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马宁 宋宇星 郭晶璇 2021-08-27 11:57:34

  长城网记者 赵娇莹 马宁 宋宇星 郭晶璇

  进到塞罕坝,处处都是树。

  或挺立于道路两旁,或孤独驻扎在大片草原,或千万棵汇聚成林、成海,目之所及,都是树,落叶松、云杉、白桦……这里坐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统计数据显示,这里目前有4.8亿棵树,如果按照一米的间距排列下来,能够绕地球赤道12圈。

  这里是中国塞罕坝。

  上个世纪6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荒原,劲风一吹便是处处黄沙。那群平均年龄24岁的创业者们,在“风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的恶劣环境中,喊出了“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的钢铁誓言。

  他们做到了。今天,当我们登上高高的塞罕塔眺望,天光云影下,林海波涛绵延至天际。这片坝上高原,因为漫山遍野的树而不再孤寂。

  不再孤寂的,还有那棵成为塞罕坝人工森林发端的松树,“一棵松”。独自在荒原上坚守上百个春秋之后,它在苍茫的原野之上,引领了那些激荡的生命,带给了后来者“有一棵松就可能有一片林”的希望和信念。

  这些欣喜的后来者,也一代接着一代地尝试。我们看见了,那一丛丛、一簇簇,高四五十公分,树冠毛茸茸的,还不成型的苗木,将根深深地深深地扎下去,扎在沟里、坎上、阳坡、阴坡,走过塞罕坝的春、夏、秋、冬,终成百万亩林海,与那棵松相依相伴。

  劲风再起时,那棵松再不必与黄沙孤军抗衡。毕竟,它的朋友们早已铸成了一道绿色屏障,风过之时的沙沙作响,大抵是它们相互间温柔的问候。

  习惯了满眼的绿,我没想到,塞罕坝竟还有这样遮天蔽日的黑色丛林。

  是一片茂盛的云杉林,判断这点,是因为林子顶端仍是象征着生机的绿,看得出来,在这拥挤地块生长的每棵树,都在努力向上生长汲取阳光。枝杈交错,遮蔽天日,行走其中几乎见不到阳光,脚下或是松软的腐殖质,或是如是雨后春笋般长出的蘑菇和地衣苔藓,唯独少有与树相生的花草。

  做森林调查设计的工作人员并不意外我们的惊讶,那是因为刚上班时的他和我们一样有着“小落差”,甚至在这里工作会觉得害怕。

  他告诉我们,这些林子是按每亩333棵造出来的,相当于每棵树只有2平米的生长空间。当小树苗一天天长大,它们一个赛一个地争夺阳光和水分,越长越高,越长越密,下面的枝杈见不到阳光会慢慢枯死,一层遮一层,逐渐形成这样的“黑暗丛林”。

  于是,就需要人为进行抚育间伐。森林调查设计人员通过判断,在树木上通过标记留下“留”或“除”的信号。随后,留下的树成为和谐的邻居,去除了枯死的枝杈,阳光会公平地洒在留下的每棵树上,花草也会随之冒头。不多时,又是一片如精致花园般的林子。

  育苗、栽树、抚育……塞罕坝人见空植绿,几十年不曾停下奋斗的脚步,如今,根据中国林科院权威数据,这里林地面积已达115万亩,林木蓄积量1036.8万立方米。每年可释放氧气59.84万吨,碳汇86.03万吨二氧化碳,年调节水量2.84亿立方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如今已基本形成了以生态、民宿等为特色的旅游休闲为主,以苗木、花卉、土特产品加工等为辅的绿色产业格局,最直观的社会效益就是带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截至2020年底,塞罕坝机械林场年物质产品与生态服务价值155.95亿元。近一个甲子以来,塞罕坝人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一直在寻找、尝试新树种,加快在这土地瘠薄的坝上高原,营造出复层异龄混交林的速度,以尽量减少森林火灾、病虫害等问题的发生,让这片绿色发挥出更大的生态效益。

  塞罕坝的每一棵树,都见证了这一切。

关键词:塞罕坝
责任编辑:张琳
推荐阅读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我们 | 举报平台 | 建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