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塞罕坝生态故事①|范冬冬:每天跑山看树才踏实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赵娇莹 马宁 宋宇星 张琳 
2021-08-27 11:57:35
分享:

  长城网记者 赵娇莹 马宁 宋宇星 张琳

  “你看这里土层非常薄,土壤只有四五公分,下面全是石头。”8月5日,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驹子沟攻坚造林地块,范冬冬指着斜坡处留下的地质剖面,说起了他在塞罕坝工作这些年的经历。

  “这块地当时是光秃秃的山坡,几乎没有什么植被。”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坡上走,语气里说不出的自豪,“为什么叫攻坚造林?就是因为难度大,土层薄,坡度陡,只能靠最原始的方法,人工背运或者骡子驼运把苗子种下来。你看现在樟子松都有三米多高了。”

  范冬冬是石家庄人,2009年来到塞罕坝,全程参与了攻坚造林工程。十二年一轮回的岁月,他在这里安了家,也一步步从最初的技术员,到造林主管科员,到千层板分场的技术副场长,到了如今的造林主管副科长,负责全场的育苗和造林工作。

  “三分造七分管,眼前这片树林基本成型了,但后期包括防火、防病虫害这些管控工作,还得做到位。”范冬冬待塞罕坝的树,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用老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呵护着这里的每一点绿意。

  身份在变,但范冬冬对林子的感情始终如一。

  过去有一段时间他分管财务,但大家到办公室总是找不见他,范冬冬说着就嘿嘿一乐,“我就是坐不住办公室,天天都得跑跑山。”

  “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没有睡懒觉的时间,每天不到山上林子里看看我心里不踏实。”范冬冬觉得,只有亲自看了林子的生长情况,说起话来才能胸有成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没有树绿不起来,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片绿。”

  2017年,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我们是把荣誉当动力,自我加压。”范冬冬思考的问题也不断地深入,“这些年,外面都在学习塞罕坝,塞罕坝人该怎么做?”

  作为技术人员,范冬冬认为,探索适合塞罕坝的可持续经营道路,必须要丰富树种,才能最大限度保障林子的稳定性,减少病虫害等问题的发生。

  这几年,他不断尝试,在和河北农大等合作院校沟通学习的同时,又请新疆的同行邮寄西伯利亚云杉树籽,并引进东北地区的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等树种,但大多都以失败告终。

  “哪怕失败一百次,有一次成功也值了!”范冬冬坚定地说,引进树种的事儿要继续做下去,探索不能止步。

  塞罕坝的天气多变,刚走到一个山坡顶部,一阵急雨就落下了,范冬冬抬头看了看天,不慌不忙地说了句“没事儿,下不大”,就又一头扎进林子里,继续他的“跑山”了。

关键词:塞罕坝,工作责任编辑: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