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西柏坡精神: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高琳哲 徐曼 
2021-10-22 23:27:33
分享:

滹沱河向东涌流,

在太行山前打了个弯,

造出一块土地丰沃的冲积平原,

将一座静谧的村落环绕其中,

这里就是西柏坡。

70多年前,

新中国便是从这里走来,

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

也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

乃至所有中国人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一)

小山村迎来东方红

“你不是一个静止的高度,

你是一座隆起的山峰。

从这里走出了多少英雄儿女,

在一个小山村照亮东方红。”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西柏坡,

一个永载党史的精神地标。

西柏坡纪念馆前,

苍松翠柏簇拥中,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

“五大书记”塑像巍然伫立,

好像正在深情凝视着这片热土。

1947年5月,

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

从此,

这个小山村开启了不平凡的使命。

1948年春,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

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与中央工委会合。

至此,

西柏坡,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因为历史的选择,

成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土地改革 千万农民翻身得解放

  这是在西柏坡纪念馆拍摄的照片,反映的是冀中农民举行拥护土地改革运动大会(2019年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在西柏坡纪念馆,

几张黑白图片记录着历史。

1947年,

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

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

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耕者有其田”,

点燃了中国人民“翻身立家”的热望。

大纲公布后,

解放区迅速形成土地改革热潮,

这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解放战争胜利

提供了坚实物质力量和群众基础。

三大战役 奠定中国革命胜利基础

  毛泽东在西柏坡撰写的三大战役电报手稿。(西柏坡纪念馆供图)

1948年的秋天,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

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这时,

人民解放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

127万人发展到208万人,

其中野战军149万人;

建立起了较强的炮兵和工兵部队,

提高了攻坚能力,

取得了打阵地战的经验。

党中央和毛泽东当机立断,

连续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

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

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七届二中全会 “两个务必”思想放光芒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

一座长条形的土坯房,

就是当年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两面党旗挂在深红的幕布之上,

屋中桌台陈旧、

沙发花色不一、

长椅木色古朴。

会场虽简陋,

精神却不朽。

1949年3月,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

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

艰苦奋斗的作风。”

“两个务必”,

永远务必。

短短40字,

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凝练注脚。

1949年3月,

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

向北平进发。

新中国的曙光照亮了东方的地平线……

(二)

深厚的为民情怀

太行山脉青青,

一如多年前般沉静葱郁。

秋日到访此地,

岗南水库与西柏坡村毗邻坐落,

秋风吹拂水面,

泛起粼粼波光。

鱼水情深难忘怀

70多年前历史中的西柏坡村,

已随着水库建设而淹没。

1958年,

为根治滹沱河水患,

国家兴修水利工程,

在平山县修建了

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

岗南水库淹掉了坐落于

西柏坡村的中共中央旧址,

西柏坡的村民

也从稻香鱼肥的滩地搬上了山岗。

  历史中的西柏坡。

当年,

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时,

乡亲们回家发现

除了几个猪圈被填平,

磨盘、鸡窝、梨树、柿子树

……

都原样保留着。

近十年后,

迁村前夕,

乡亲们顾不上自己的房屋,

将中共中央旧址的房梁、

门槛一根不少地拆下运到山上,

原样重建了如今的“中央旧址”。

鱼水情深,在岁月中无声沉淀。

心照不宣的秘密

走在今日西柏坡错落分布的

五大书记“故居”时,

记者忍不住询问讲解员,

当年中共中央建起围墙,

对外称作“工校”,

可围墙里还有村民在生活,

他们是否真的不知道

这里是解放军的最高指挥机关,

不知道这里住着

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

记者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

或许,乡亲们都知道,

却心照不宣地保守着这个公开的秘密。

平山团的故事

  西柏坡新貌。

西柏坡村在河北平山县中部,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

这里进可攻退可守,

进一步是华北大平原,

退一步是巍巍太行山,

战略位置显要,

是晋察冀根据地的腹地。

西柏坡所处的滹沱河滩地非常富庶,

人均粮食产量高达七八百斤。

1937年,

抗战全面爆发后,

聂荣臻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平山县从此成为根据地的腹地。

1937年10月,

王震的359旅到平山来征兵建军,

仅用一个月出头的时间,

在平山征兵1700多人,

组成了718团——

因为全是平山子弟,

便称之为“平山团”。

到1939年5月,

平山团又回到了平山,

紧急补充兵员。

  平山子弟踊跃参加八路军。沙飞摄

那时的平山,

常常是兄弟双双入伍,

父子一同参军,

父母和妻子,

把儿子和丈夫送去参军。

三五户的小队,

就能拉出一个班,

一个村就能组一个排。

参加八路军的平山子弟,

前前后后有12065人。

新中国成立后,

平山县717个行政村,

每个村都有烈士遗属。

平山这片土地上的人,

一直传承着炽烈的家国情怀,

也酿出了无数壮怀激烈的红色歌曲。

《团结就是力量》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在最为艰苦的岁月,

成为鼓舞人们斗志的精神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歌词曲谱。 中国文明网 王钰 摄

(三)

从西柏坡到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

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

是一个耀眼的红色地标,

有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美誉。

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

毛泽东故居前,

有一盘石磨见证了当年

“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传奇。

  毛泽东同志旧居。

相隔不远的中央军委作战室,

3个科室的作战参谋

挤在大约30平方米的土砖房中,

1部电话、2张地图、3套桌椅,

就是屋子里的全部家当。

周恩来曾说,

我们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

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西柏坡纪念馆内的电报长廊。

408封电文

驻守西柏坡期间,

毛泽东共起草发出408封电文。

走进西柏坡纪念馆的“电报长廊”,

墙上一封封标志着万分紧急的

4A级电报满布涂抹痕迹,

显露出决策的曲折与审慎。

毛泽东标志性的字迹

如刀劈斧凿般印刻在长廊上,

也印刻在了遥远恢宏的战场,

印刻在共产党克服阻碍、

坚定前行的道路上。

风云激荡间,

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近代中国历经百年漫漫长夜,

终于在这里撕开黑暗,走向黎明。

立规矩的地方

“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党中央在西柏坡颁布了

《关于健全党委制》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等一系列制度,提出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口号,

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

“不做寿、不送礼、

少敬酒、少拍掌、

不以人名作地名、

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的六条规定。

(四)

“赶考”永远在路上

时代发展变迁,

精神一脉相传。

在西柏坡精神指引下,

赶考永远在路上。

新征程上再“赶考”

“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1949年3月23日,

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

即将出发时,

毛泽东同志的话意味深长。

“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2016年7月1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过去一百年,

中国共产党向人民、

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现在,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

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新的赶考之路。”

今年7月1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告。

  这是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外景(6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西柏坡纪念馆里,

存放着一张泛黄的《人民日报》,

记录了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当年他们梦想建设的“新世界”,

如今已经见到了。

72年过去,

滹沱河上蓄水筑坝,

治好了经年水患;

在红色旅游带动下,

革命老区平山于2018年

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2020年7月3日,

名为“西柏坡号”的科普卫星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

团结就是力量

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

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

共同奋斗的历史,

西柏坡的干部群众对此体会更深。

  北庄村村史馆内景。中国文明网 王钰 摄

今年春节前夕,

北庄村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

汇报全村依靠团结的力量脱贫致富的故事,

表达大家继续团结带领群众

搞好乡村振兴、

过上更好生活的决心。

2月7日,

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

勉励平山县西柏坡镇

北庄村全体党员,

把乡亲们更好团结凝聚起来,

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总书记的回信,

给了北庄人莫大鼓舞,

大家干劲更足了!

前不久,

村民何祖容办起了农家院,

取名“团结农家院”。

“生意很不错,

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收入一千多元。

请总书记放心,

俺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何祖容说。

如今,

西柏坡广大干部群众正立足当下、

奋发有为,

以“赶考”的精神书写新时代答卷。

“赶考”不止步,

奋斗不停歇。

  9月2日拍摄的河北省平山县北庄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晓峰摄)

曾经,

从这里出发,

一个崭新的中国向着世界昂首走来;

如今,

从这里再出发,

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前进,

赓续西柏坡精神,

踌躇满志谱写新篇章。

  (据新华社、人民日报、学习时报、解放军报等综合)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西柏坡精神,赶考,两个务必责任编辑:徐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