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丨杨金凤:务工不必去远方 家乡就是好地方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嘉琪 吴新光 
2021-12-01 22:36:00
分享:

  开栏的话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过渡期内(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首要任务。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原62个贫困县全部确定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作为“十四五”期间防止返贫致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地区,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

  近日,长城新媒体集团派出采访小分队,来到部分河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深入脱贫农户家中、蔬菜大棚、扶贫工厂、易地搬迁社区和乡村学校、卫生室,探访各地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持续提升帮扶产业规模和质量、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和增收的好经验、好做法。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嘉琪 吴新光

  驱车行驶在蜿蜒起伏的山路上,一座座食用菌大棚、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山坡上的苹果树木已成林……

  中午12时,下班的铃声响起,河北省平泉市桲椤树社区居民杨金凤骑上自行车往家赶,给上小学的儿子做午饭。

  从兴泰线束厂到金兴嘉园的家,不过几分钟路程。一百多平方米的屋内,装修不算豪华但很大方,鲜花、绿植占据阳台大部分空间。

  杨金凤一边做饭,一边说着搬迁故事。

  杨金凤家原住在毛家沟村。那是个山沟沟,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出行、就医、上学难问题十分突出。

  “一进桲椤树沟,一天三顿喝稀粥。”这句昔日顺口溜是沟内百姓穷困日子最真实的写照。

  杨金凤在线束厂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新光 张嘉琪 摄

  杨金凤家里有6口人,靠种玉米、大豆、高粱为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就在杨金凤为生计、为孩子上学发愁之时,县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来了。2012年,平泉市以金杖子村为中心,整合周边毛家沟、郭杖子、王家沟、马杖子、郝杖子等6个行政村,成立了河北省最大的农村社区——桲椤树社区,并将6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的危房户、偏远户统一安置到新民居。

  “楼房是2017年入住的,建筑面积133.5平方米,我们只掏了不到2万块钱。”杨金凤笑着说。

  脱掉泥鞋换拖鞋,拆掉土炕上楼房。包括杨金凤一家在内,桲椤树社区3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统一供暖,用上干净清洁的自来水,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从山上搬下来,杨金凤一度也是顾虑重重——在山上住,毕竟还有几亩薄田,下山后,家里的地咋办?今后生计靠啥维持?

  居民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让杨金凤看到了希望。

  “‘两区同建’就是让产业围着新村转。”桲椤树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杨海平解释说,目的是解决村民搬迁后“钱从哪来、劳动力去哪”的问题,多途径促进搬迁群众就地务工就业。

  桲椤树社区的苹果园里,农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新光 张嘉琪 摄

  承德兴泰汽车线束制造有限公司金杖子分公司,便是桲椤树社区引进的一家就业扶贫微工厂,当地百姓习惯称这里为线束厂。汽车配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今,杨金凤等200多位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我在家门口上班,一年还能挣2万多块钱。”杨金凤一家早已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搬出土房住楼房,扔掉锄头进厂房。“两区同建”改变了搬迁农民的生活方式,也走出了一条农村就地城镇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社区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土地统一流转、集中联片发展设施高效农业,先后流转土地2200多亩,建起了日光温室大棚200栋、高标准设施冷棚100栋。此外,蔬菜产业园区还建起占地面积600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和经济果产业园区,目前,已发展苹果、蜜桃、板栗等干鲜果品3000亩。

  “‘两区同建’让我们在家门口务工挣钱,越干越有劲头,越干越有信心。”杨金凤说。

  务工不必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如今的桲椤树社区开始筹划新阶段的乡村振兴路线图。

  “我们将按照‘红色旅游党建引领,果品观光生态采摘,干部培训产学一体,满族风情回味传承’的工作思路,使桲椤树社区成为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特色小镇。”杨海平说。

关键词:桲椤树社区,香菇,乡村振兴责任编辑:张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