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全国防灾减灾日 快来领取“安全应急包”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杨海慧 
2022-05-12 14:07:02
分享:

  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

  全国防灾减灾日

  今年的主题是

  “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

  5月7日至13日为

  防灾减灾宣传周 

  全国防灾减灾日因何设立

  针对常见的灾害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

  一起来了解一下

  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来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

  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这是一个基本国情

  2008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

  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经国务院批准

  确定自2009年起

  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这一天所在的一周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常见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

  火灾、地震、台风等

  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发生

  多学一点自救知识

  就多一份生命保障

  洪水突来如何应对

  (1)不要惊慌,冷静观察水势和地势,然后迅速向附近的高地、楼房转移。

  (2)洪水来势很猛,就近无高地、楼房可避,可抓住有浮力的物品如木盆、木椅、木板等。必要时爬上高树也可暂避。

  (3)不要爬到土坯房的屋顶,这些房屋浸水后容易倒塌。

  火灾如何逃生

  (1)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尽快撤离。

  (2)逃生时不可蜂拥而出或留恋财物。必须穿过火区时,应尽量用浸湿的衣物披裹身体,捂住口鼻,贴近地面。

  (3)身上着火,千万别奔跑,可就地打滚,将身上的火苗压灭,或跳入就近的水池、水缸、小河等。

  (4)身处楼上,寻找逃生路一般向下不向上。进入楼梯间后,确定楼下未着火时再向下逃生。

  (5)楼梯或门口被大火封堵,楼层不高时,可利用布匹、床单、地毯、窗帘等制成绳索,通过窗口、阳台、下水管等滑下逃生。

  (6)楼层高,其他出路被封堵,应退到室内,关闭通往着火区的门、窗,有条件的用湿布料、毛巾等封堵着火区方向的门窗,并用水不断地浇湿,同时靠近没有火的一方的门窗呼救。 

  避免雷击灾害

  (1)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

  (2)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如有条件,应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船只。

  (3)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尽量离开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铁围栏、铁丝网、金属晒衣绳边也很危险。

  (4)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旷野行走,外出时应穿塑料材质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骑在牲畜上或自行车上行走;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锹、锄头扛在肩上。

  (5)人在遭受雷击前,会突然有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的感觉,这时应立刻躺倒在地,或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自身位势、缩小暴露面。

  (6)雷雨天气必须关好门窗;把电视机室外天线在雷雨天与电视机脱离,而与接地线连接;尽量停止使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不要打电话和手机;不要靠近室内金属设备(如暖气片、自来水管、下水管);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 

   台风来了怎么避

  (1)不要在建筑物旁避风躲雨,强风有可能吹倒建筑物、高空设施(如破旧房屋、树木等等)。

  (2)注意远离高空坠物。

  (3)尽量避免在河边和桥上行走。

  (4)发生险情要听从指挥并及时撤离。

  地震自救口诀

  (1)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万一断电力,欲速则不达。

  (2)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3)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4)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5)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6)震时开车太可怕,感觉有震快停下,赶紧就地来躲避,千万别在高桥下。

  (7)震后别急往家跑,余震发生不可少,万一赶上强余震,加重伤害受不了。

  家庭应急物资清单,你家备好了吗?

  你的家中常备急救包吗

  当居家生活中遇到

  地震、火灾等突发情况

  一声哨响

  就可以让救援人员及时找到你

  一瓶碘伏棉棒,可以帮你迅速处理伤口

  ……

  这些基础版应急包

  家中应常备

  应急物品:

  手电筒、湿纸巾、救生哨

  应急药品:

  碘伏、创可贴、医用纱布、抗感染、抗腹泻类

  应急工具:

  多功能组合剪刀、应急逃生绳、灭火工具

  灾难几率虽小

  但防灾减灾意识应人人具备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应急能力

  为生命多增一道屏障 

  (据新华社、应急管理部、央视网、网信昌黎微信公众号等综合)

关键词:防灾减灾责任编辑:杨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