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进行时,“生态”依然是热词。大美京津冀成了拆不开的大CP,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云端连线,畅聊生态协同新画卷。
【提问】北京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一核”,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北京市通州区城建环保委副主任委员田鸣新:“通州堰”温榆河综合治理工程、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相继通过验收,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实现通航,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好不好,天上的星星会“说话”。2022年,天津市优良天数比率73.2%,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了。
【提问】打赢蓝天保卫战,天津的经验是什么?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处长李志军:九年来,我们率先完成平原地区,采煤取暖清洁化治理,推动全市煤电机组全部达到燃气排放水平,钢铁、石化、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淘汰百余万辆黄标车、老旧车,下好了减排的“先手棋”。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山区绿起来、生态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河北这碗“生态饭”越吃越香。
【提问】河北是如何靠着好生态,端起“金饭碗”的呢?
河北省国土整治中心复垦部科长、正高级工程师郑小刚:河北让残山披绿装,把疮疤变美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比如说邯郸丛台区的紫山,森林覆盖率从16%提升到96%,附近不少村民在景区实现就业,还将闲置房屋改成特色民宿招揽游客。
【提问】京津冀三地如何共同下好这盘“绿色棋”?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天津市的绿色屏障建设项目,也是我们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的一项重大工程。京津冀山水相依,河北为北京和天津都提供了很好的水涵养和供水的供水源,为生态支撑作出很大贡献。天津这一绿色生态屏障工程的建设,有效扩大区域环境容量。
河北省国土整治中心复垦部科长、正高级工程师郑小刚:这些年河北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景则景”和“一处一策”的原则,初步形成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技术方法体系。
主播:高航
文案:乔娅 高航
海报:李元华
后期:李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