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一线记者讲故事 | 智慧港口 向海图强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梦琳 田梦 姚杰 筵怡 
2024-01-26 19:58:10
分享:

智慧港口 向海图强

  河北青年报记者 耿硕

  今天的故事,让我们从这片湖水清澈、鱼儿雀跃的湖泊讲起,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景区,也是一座煤炭海港。

如今的黄骅港。资料图

以前的黄骅港。资料图

  就是这片绿洲,20年前还是一片盐碱荒滩。

王霞正在监看港口煤炭装运情况。资料图

  她,叫王霞,是一名在黄骅港工作、生活了20年的海港人。她跟我说,她刚到港口的时候,每天下班只有这一口牙是白的,全身上下落满了煤灰。

  2022年10月,我在采访《港口雄开万里流 看河北向海图强》主题报道时,来到了黄骅港,但所看到的却与王霞说的完全不同,这里没有漫天煤灰,也没有“黑脸煤工。行走在港区,看到港口天蓝海碧,若不是数万吨的煤炭就在不远处堆放着,我几乎感受不到自己置身在煤炭港口,这里根本看不到一丝扬尘。王霞骄傲地说:“这都归功于咱们黄骅港人自主研发的抑尘技术,在全国港口率先实现‘运煤不起尘不仅在翻车机房,整个堆场都实现洒水全覆盖,如今在港区走一圈也不会“满身灰尘”。

  说到这,大家不妨猜一猜,在黄骅港卸载一车厢的煤需要多长时间?在翻车机房,我找到了答案:20秒!

  我在这儿采访时,赶上运煤专列被缓慢拉到这里,一台巨大的机器设备“左右开弓”、紧紧“抱”住火车翻转,将车厢内的煤炭倾倒而出。这台“卸煤神器”一次可翻转8节车厢,20秒可完成车体180度翻转,全流程操作仅需要几个按钮就可实现。

黄骅港港口。资料图

  走出翻车机房,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片湖泊。整个黄骅港也不止这一片湖泊,而是构成了“两湖三湿地。王霞说,这湖泊内的淡水,既不是海水淡化水,也不是市政管网水。可就在这个淡水缺乏的盐碱地中怎么就能生出这么多淡水湖泊?

  过去,每到雨季,煤炭港区要购买大量淡水处理含煤污水,长江流域过来的船舶携带大量压舱淡水却直接排放入海被白白浪费。而如今,依靠着雨水收集和压舱淡水的回收,渐渐形成了两湖;通过对含煤污水处理再利用就渐渐形成了三湿地。靠着“两湖三湿地”,不仅满足港区全年90%的用水,节约用水成本超2000万,而且成为国内首家3A级工业景区。如今,这座鸟语花香的“海岸花园”,真正形成了“港在海中建,人在画中行”的优美画卷。

  黄骅港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港大、人少。用王霞的话来说,这一切全都归功于黄骅港人的智慧。

  2016年,黄骅港就在国内实现堆场无人化作业。2020年,成为世界首家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管控的港口。更牛的是,改造的核心技术全部自主研发。黄骅港也实现了生产作业由传统人工到智能化的华丽转型。

  要想了解一个港口的发展趋势,首先要了解它的区位优势。黄骅港位于渤海湾穹顶处,紧邻京津和雄安新区,辐射晋、冀、鲁、豫、陕、内蒙古等地区,运距短,成本低,这里是他们最便捷的入海口。

  如今,黄骅港已建成20万吨级港道,同时破解了“一煤独大”的格局,成为了“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吞吐量连续3年突破3亿吨,开辟内外贸易航线35条,同4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外200余个港口通航。

  历经近40年的建设与发展,一座20万吨级的深水大港屹立在渤海穹顶,这座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的建设历程,何尝不是“精卫填海”故事的另一种演绎。

  号角已吹响,拥有487公里“黄金海岸线”的河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她正在向海发展,向海图强,不断续写崭新的篇章。

  监  制:赵永刚

  策  划:张   霰

  统  筹:张梦琳

  编  导:   

  记  者:耿   硕

  摄  像:姚   杰

  后  期:姚   杰

  视  觉:筵   怡

  化  妆:岳晓燕

关键词:黄骅港,煤炭责任编辑:田梦